海与夏 作品

1165章 最专业的家属(第2页)

“自然融入遗传物质封闭技术后,这些k生物制剂从种子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几天,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异,它的针对肿瘤的功能模块一直保存完好,看来我们又成功了。”陆小路小声地汇报。

这个课题越来越完善,很快可以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当然,临床试验的必须程序还是要走。

最近实验室怀孕生孩子的人挺多,陆小路的太太丁心语听说也怀孕了,在三博医院开始做产检,但是陆小路一直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时间去照顾太太。

“听说你最近总是加班,不能这样,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两者不能耽误。”杨平没有跟他讨论课题的事情。

目前可以进展已经非常顺利,杨平没有太多的担心,自从有了何主任的大模型之后,很多东西的进度快了很多。

陆小路知道杨平的意思,于是说:“放心吧,家里有保姆照顾,她也经常过来看我,你看,早上还送早餐来。”

“让一个孕妇送早餐,也只有你陪小路能干出这事,课题进展慢一点就慢一点,不要紧,不要搞得这么辛苦,这周开始,周末不允许加班。”杨平叮嘱他。

陆小路点点头,其实他这么拼是有原因的,以前他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现在要争分夺秒地补回来。

虽然k生物制剂对少数肿瘤现在效果很好,但是也只是仅仅针对少数肿瘤,陆小路现在还在研究k生物制剂新的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定位和消灭新的肿瘤,其实k生物制剂的原型腺病毒只是一个载体工具而已,真正发挥重要作

用的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加进去的模块,那些模块才是这种新技术的核心。

以后有一天可以实现:实验室设计出无数的模块,这些模块可以针对不同的肿瘤细胞进行识别和杀死,以后针对不同的肿瘤,将这些配套的模块挂载在k生物制剂上。

"大的小孩怎么样,跟你关系还好吧?”杨平坐下来,跟陆小路拉拉家

常。

陆小路坐在他的对面:“刚开始关系很僵,毕竟那么大了,但是现在我们相处很好,他现在学习不错,在年级稳定前三。’

“我跟你说真的,周末再不休息,我就换人了,不换思想就换人,你听清楚了吧。”杨平再次重申。

陆小路笑嘻嘻的,抓抓自己的后脑勺:“听到了,这个周末开始不加班,一定,有关汝言的消息了。”陆小路岔路话题。

“他打过电话给我,向我打听他儿子的近况,我告诉他丁校长已经走了,我已经和丁心语结婚,他儿子很好,长高了很多,学习成绩很好,他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最后说谢谢我,一定照顾好他儿子,哎,早知如此,何必当

初呢。”陆小路叹气。

“我托美国的同学已经找到他,他在美国那边流浪,我托同学送钱给他,帮助他重新找工作,但是他拒绝了,他说已经没有脸再重新生活,这辈子就这样吧,只是希望我一定照顾好他的儿子和心语,他说带给心语的伤害太大

了,这辈子无法弥补。”

“人啦,有时候怎么说呢,总是到一无所有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陆小路定了定神,收回话题。

“现在我和张志伟教授分工很明确,他负责筛选更加优质的载体工具,我负责研究针对肿瘤的模块,杨教授,这条路线选择得非常对,要不是你提出这条路线,恐怕我们还在原来的狭小的空间里打圈圈。”陆小路惊叹杨平对科

研路线的掌控,其实这是科研能力里最重要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当科研团队里的将军。

陆小路还是重感情的人,到现在这个时候,他还在托同学寻找关汝言,并且给他提供帮助。可惜了,关汝言没有珍惜一个这么好的兄弟。

不说这个鸟人了,杨平想了想说:“唐顺已经在香港组建微型生物机器人实验室,我们将继续扩大这次实验的研究范围,利用一些无害的微生物作为模板,将它们改造成微型生物机器人。而且,我们还打算朝纳米医疗机器人

进军,微型机器人,不管是生物机器人还是非生物机器人,未来这种微型机器人在医疗领域一定会大放异彩,一定会成为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行医疗那边现在已经组建纳米医疗机器人实验室,我们两条路线齐头并进。”

想想都带劲,陆小路杨平对未来的规划和局部,十分兴奋,简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如果这样,我们实验室将有干不完的活,不管是纳米机器人还是微型生物机器人,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有关肿瘤细胞的信息,给他们提供识别靶点、穿透通道还有适合它们猎杀的命门?”陆小路很清楚自己实验室的位置

在哪里。

杨平点点头:“今天我就是来跟你说这个,所以你们要提前行动。”

“明白!”

“人手不够可以招,不要在乎钱,千万不要一个人干两个人的事情,等我们的超级实验基地建立起来,我们有的是地盘,所以千万不要怕人多。”

“我知道,在美国那边,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有回国的意向,他们是肿瘤学的顶尖科学家,我抽空去美国跟他们谈谈,希望可以引进回来。

“非常好,要到全世界搜罗人才,能够引进回来更好,不愿意来我们这里的,可以在美国,在欧洲,在世界任何地方建立科研所,不要拘泥于形式。”

其实杨平现在在科研上也不再做具体的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科研路线,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其它工作都是交给这些卓越的团队去做。

从实验室转悠一圈,杨平回到病区的办公室,连体姐妹的父亲站在门口。

“找我有事吗?”

杨平问道。

这位父亲想用汉语来回答,但是想了半天没有挤出半个字。

“你还是说英语吧?”杨平说,他这点汉语水平去楼下买两个包子都不够。

“杨医生,你有空吗?我很想跟你谈谈孩子们的手术细节,我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孩子父亲说。

算起来,他也是最专业的患者家属了,因为他真身是一名北美很有名气的神经外科医生

,而他的女儿的手术难点正是神经外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