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庐煮酒 作品

第112章 天下师

  “长史,以为如何”朱厚熜问道

  袁宗皋坐在他的对面,凝神看着黄色书册。

  书册的名字——《议孔子典》

  这是张璁写的奏书。

  他说:

  孔子应该称至圣先师,不该称文宣王。

  祭祀用的庙,不能称为殿。

  要用木头像,不能用塑像。

  笾豆、礼乐规格下降。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孔子祭典与“礼”不合,该改!

  袁宗皋拿着奏章的手下意识地一僵,瞳孔也不由放大了几分。

  “陛下,张尚书所言有些大胆了。”

  他将书放下看向朱厚熜,试探性地问道。

  “大胆?”

  朱厚熜神色淡淡,“肺腑之言,顺应潮流之语,何来大胆之说。”

  “恕臣无状”

  袁宗皋起身一礼,神情变得异常严肃。

  “改孔子圣号,这是在向天下的读书人宣战,众皆哗然必定舆论四起,于国无利呀。”

  他言辞恳切道:“陛下初登大宝,根基尚未稳固,步子跨大了,只能适得其反!”

  “况且……”袁宗皋仿佛想到了什么,苍老的面孔上多了几许煞白。

  “况且,会被人扣上妄改祖制的帽子!”朱厚熜目光锐利。

  袁宗皋沉重地点了点头,孔子名号的更改只是摆在明面上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祖制与礼制。

  “祖制,朕已经动过一次了。”朱厚熜自语道。

  “陛下!”

  袁宗皋猛地抬头,似乎在担心朱厚熜又会有什么惊人之语。

  但后者,却只回以一个浅浅的微笑。

  “但这一次,朕所做的却是合乎祖制!”

  “啊,改孔子圣号合乎组制?”袁宗皋眉头紧锁,大脑也在飞快运转。

  但还没有等他想明白,朱厚熜便负手走出石亭。

  他背向袁宗皋说道:“朕宣你来,是提前让礼部做好准备。”

  “廷问之后,大明境内只有至圣先师孔子,没有文宣王孔丘!”

  虽是轻语,但他的话中带着一股无可辩驳的意味。

  “臣,遵旨!”

  张璁刮起了这股风,很快便吹遍了北京,一时间暗涛汹涌潛流不断。

  锦衣卫的工作无端地增加了好几倍。

  各种各样秘密的书信,官员的宴请,在一个晚上大大小小的角色粉墨登场。

  在万众瞩目中,大明的第二场廷问开始了。

  张璁盘坐于谨身殿中央的圆台,面对众臣侃侃而谈。

  静,除了他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别的声响的静。

  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

  这首诗的意境,来形容此刻的谨身殿倒有几分合适。

  仿佛暴风雨前的海天相接处,殿内的氛围此刻看起来无比宁静祥和。

  “……,由此可见,孔圣之名必改,祭典之仪必改,百年积弊必改!”

  张璁言罢,起身朝朱厚熜的方向一礼,随即又向四周拱手。

  殿里的群臣也齐刷刷站了起来,不约而同朝着中央拱手长揖。

  朱厚熜点了点头,目光四下扫视。

  他在想,会是谁第一个站出来质疑。

  是向来自居理学正统的杨廷和,还是古板严肃的费宏……

  他所想的人却没有一个开口,反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发声了。

  自从几桩大案之后,大量地方官员调任京师。

  其中就有前南京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如今的副督察御史王瓒。

  他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但声音却格外洪亮。

  “天子用王礼祭祀孔子,自古以来便是如此,若是一下子改变,恐怕会让天下的读书人妄加揣测。”

  他沉声道:“张尚书所言祭祀的修改章程,无异于将孔子当成诸侯对待……,臣恐妨碍太祖建制的初衷!”

  他的一番话掷地有声,就像一把利剑散发寒光,而且目标也格外地精准。

  直接就将一切表面的争端给扫开,直指问题核心。

  而且,是在皇帝态度明朗的现在,直言不讳。

  朱厚熜对他有些印象,胡瓒在曾经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就敢直接反驳朱厚照。

  甚至不惜服毒以死相逼,终究让皇帝收回成命。

  他是个有能力的人,可惜做事太直。

  如果没有朱厚熜登位以来的一系列举措,可能他也只能在南京养老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