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八一九章 大迁徙(第2页)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国家。小农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说成了贬义词。

  但是小农经济真的就是一无是处吗?

  并非如此,小农经济衍生出了小富即安的思想。一家人靠着几亩田,真的就能够将生活给过下去。哪怕是外面爆发经济危机了,他们手中没钱,至少还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里的米缸有米,房前屋后有蔬菜,实在不行,酱菜缸里还有腌好的咸菜,鸡鸭鹅牛羊养上那么一点,偶尔去河里钓几条鱼,摸点螺狮便可以解决那少得可怜的肉食需求。

  无论什么时候,农民手中有田,手中有粮食,只要不过于盘剥,这个国家的根基就是安全的,国家就不会乱。

  王文浩吃完饼子,检查了一下自己的独轮车,孩子蹲在一个箩筐中玩着手里的一个木头玩具,非常认真。

  赵阿珍将糖块咬了一小块给了孩子。

  孩子嘴里含着糖,哈喇子都滴到了衣服上。

  “阿珍,今天就到这里吧,晚上咱们在这露营。”

  王文浩觉得自己估计走不到下一个补给站了。

  大部分人都想早点赶到港口。听说越早到的人,分到的地方就越好。

  这可以理解,种田的人都知道,这土地有好有坏,有的靠近河边,有的地里石头多,有些还要清理掉林木。

  有人冒险前进,晚上不在补给站休息,结果被人给抢了。

  抢了东西倒没什么,到了补给站还有东西吃,就怕连命都丢了。

  补给站这种接力移民的模式是李鸿章搞出来的。

  这个时候,他正在泰安府沂口镇边上的一处补给站。

  他并非过来查看补给站的情况。

  而是来兴师问罪的。

  就在刚刚,李鸿章暗访了边上的镇子。

  在镇子中的一处餐馆吃饭的时候。

  李鸿章偷偷跑到了后院的仓库。

  果然在这里发现了补给站的面粉。

  这些面粉还装在原来的口袋里,上面有着专门的标签。

  这些面粉是上海滩的面粉厂出产的,一眼就能够认出来。

  地方上的餐馆根本就买不到。

  那么这些东西的来源就很容易说清楚了。

  补给站的公房中。

  一个穿着青色制服的男子被押到了李鸿章的面前。

  “你叫徐大海,好大的胆子啊,朝廷的东西也敢动,现在是什么时候?这些粮食是给百姓救命的,运到这里花了多大的代价,你知道吗?”

  那个徐大海是补给站的站长,以前是某县的吏员,能写会算,办事能力颇强。

  他很顺利就通过了华族的官员招募考试。分到基层工作。

  没想到这人本性就贪。很快发现了补给站的漏洞。

  每天那么多的迁移百姓在这里吃饭,消耗的粮食是海量的。

  于是这人就勾结周围的商贾,偷偷贩卖了一些粮食。

  做账的时候就说这些粮食是被移民吃掉。

  按照李鸿章制定好的章程。

  这些移民每天可以在补给站获得大饼三张,不可以多拿,也不能少拿。

  吃不完可以给别人。

  之所以制定得这么刻板就是为了防止底下的人钻孔子。

  但是还是有人发现了漏洞。那就是移民领了东西之后需要签字画押,也就是签收表。

  上面核对物资就是根据签收表来的。

  但是老百姓大部分都不会写字,他们只会按手印,而且都是官员让他们怎么按他们就怎么按。

  底下的站长就让人伪造手印,虚增领取的人数。

  这样的话,对应的粮食就能弄出去卖掉。

  但是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这样的事情涉及到不少人,不是一个站长就能够弄起来的。

  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仓库管理员,司务长都能够知道其中的端倪。

  这样消息就泄露了出去。

  李鸿章年纪不大,非常精明,他早就猜到会有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就暗中派人调查这种情况。

  他甚至派人假装成移民,暗中调查是否有这样的暗箱操作。

  还真被他查到了。

  这是华族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以后他还要在华族混的话,就要将此事给办得漂亮。

  那个站长此时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一般,佝偻着身子跪在地上。

  “大人饶命,小的知道错了。”

  李鸿章冷哼一声:“哼,本官治不了你的罪,你自己去跟裁判所申辩吧。”

  那个站长如同死狗一般被拖走。

  华族对官员贪污受贿的处理非常严厉。虽然没有到剥皮充草的地步。

  但是基本上这辈子也完了,最轻也要被发配到边远海岛。

  这可不是去荒岛求生那么简单。他们去了荒岛要负责开荒,不是得病死掉,就是被野人杀死,在南洋的一些偏远热带岛屿,流放犯的存活率十不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