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七〇六章 平静的交锋

  “嗯,没有问题,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有没有心怡的岗位。”董良没有丝毫的犹豫就答应了。

  华族是允许女人做官的,虽然女人做官的数量不多,至少在华族的官方,女人做官是被接受的。

  不过她们大部分都集中在教育部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蒙学的女教师。

  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尤其是低年级,只要能够看得懂华族编纂的教材,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和简单的算数就好。

  很多大户人家的女子,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完全可以符合要求。

  “元首,我想留在南洋,要不我去兰芳吧,反正您接下来也要去兰芳视察。”

  伍媚娘只想离自己的家人远一些,另外在南洋这里,社会风气更加的开放一些,女人做官更容易被人接受。

  “可以,等到了兰芳,我让黄总长帮你安排。”

  伍媚娘有些失落,董良竟然没有挽留一下自己。

  再一想,也没毛病,因为元首在感情方面确实不是一个心细的人,也许他将心思全都放到了工作上。

  “媚娘,你是元首府出来的,到地方上好好做,你就将元首府当作你的娘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给我写信。”

  元首府就是一个流水的营盘,这两年,从元首府出去的人有很多,大部分都是侍从室的工作人员。

  赵烈文、管晏都是董良的侍从室主任,还有很多侍从室的普通工作人员到地方上任职。

  这些人虽然是在元首府做事,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对口的工作其实也非常了解。

  侍从室分成六个科室,分别对应了内阁和军方的各个职能部门。

  比如对接暗部工作的六科,就是董良身边的一个小情报机构。

  这些人一直都是跟在董良的身边。

  董良会在工作之余对这些人加以指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也算是董良的门生。

  有了这层关系,董良与这些人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基础。

  所以董良也积极地将身边的人派到地方。

  这些人到了地方被称为“侍从派”。

  他们是董良在地方上的眼睛。

  按道理说,位置越高的人看得越远。但是也正是因为看得太远,所以上位者也就更加容易被蒙蔽。

  董良就知道有很多英明的领袖曾经被下面的人蒙蔽。

  因为人总是相信自己的愿意相信的事情。

  媚娘将一件华族元首常服,给董良披上,这是一件明黄色的团领袍,仿照明制的黄袍常服改造而成。

  腰间有玉带,下身在两边开叉,倒是不影响活动。

  董良的身材高挑,穿着这件合身的长袍,看起来英武不凡。

  接下来还要戴冠冕,董良是一头短发,正好用冠冕来遮挡一下。

  换了一身衣服,董良整个人都感到神清气爽。

  他之所以要换衣服,是因为他与暹罗的王室还有一场闭门会谈。

  刚才在码头上做的事情只是按照礼节走走过场。

  董良甚至都没我跟拉玛四世说一句话,只是接受他的朝拜。然后礼官挡住宣读华族对拉玛四世郑明的册封。

  册封是明清以来宗藩制度的核心,在中原王朝弱的时候,这种册封没有任何的作用。

  但是如果中原王朝强盛,这种册封就会成为中原插手藩属国事务的法理依据。

  不要小看了这个法理依据,这就是道义。

  中国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做事情如果能够站在道义的立场上,那是能够事半功倍的,至少能够少很多麻烦。https:/

  就比如董良对安南动手,那是因为藩属国的权臣谋反,华族作为宗主国去拯救藩属国君王。

  这就是大义名分,因此,你看护卫军打进了安南之后,除了张家的嫡系人马之外,大部分的安南地方都是不战而降。

  在宗主国强大的时候,连那些藩属国的百姓都会对宗主国产生认同感。

  现在安南的国王去华族疗养看病了,董良就能够直接任命一个总督来代为管理安南的事务,实际上将安南纳入华族的直接管辖。

  哪怕是华族现在将安南又进行了分割,将南圻给分离出去,也没有人站出来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