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四〇五章 西北风起(第2页)

史如波听了左季高的话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带着一丝嘲讽的意味,说道:“人人都说左先生乃今之诸葛,没想到是蒋干之流啊。”这位大儒的嘴巴确实犀利,一句话就毫不留情地贬低了左季高。左季高听了史如波的话,心中虽然有些不悦,但他今天来之前已经暗自下定决心,绝对不跟这些人动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怒火,脸上依然保持着微笑,说道:“左某何敢比武侯,华族上下才比诸葛之人,比比皆是。倒是先生大才,华族参议还有空位,先生可以入驻。”

华族的参议职位是专门留给那些元老的,虽然这是一个虚职,但是却能够直接参与到重大事件的商议中去,左季高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职位来拉拢史如波。

然而,史如波却没有上当。他心中所谋划的事情远比一个小小的参议之职要宏大得多。

“左先生过誉了,华族想要人才,不需要收老夫,只要重新开启科举取士,自然会有无数诸葛投入官府之中,到时候民生自然安定,盛世必将到来。”

史如波的话说得看似含蓄,但却暴露出了他们的真实目的。左季高听了史如波的话,心中顿时明白了这些人的意图。

他原本对这些人还抱有一丝期待,以为他们真的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才来与自己交流。

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群想要恢复自身特权的人罢了。他在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情。原来是这么一群货色。他还以为真的是读书人的风骨呢。

只是可惜了那个被推出来的可怜虫。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读书人最大的特权就是垄断了当官的渠道,这几乎成为了普通人上升的唯一渠道。

这个特殊的阶层被称为士大夫阶层,虽不是封建贵族,但是却享受着与贵族无异的特权。

然而,华族成立之后,这种局面被彻底打破了。华族的高层中,纯正的读书人出身的已经寥寥无几。华族推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在各地普遍建立的大学堂,还有军人转业制度,都在不断地冲击着这一传统的上升渠道。

所以,这些人开始反击了。他们所谓的反对战争,所谓的藏富于民,所谓的发展民力,不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目的的借口而已。

只要华族恢复科举,保证他们的特权,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华族的任何决策,哪怕是战争。历史上的那些暴君,那些好战亡国的君主,哪一个不是在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下才得以施行自己的政令的?

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些君主的诏令又如何能够顺利地执行下去呢?

左季高心中虽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人的本质,但他并没有戳穿对方,而是选择继续与他们周旋,做着拖延的工作。

其实,现在的华族,除了西北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大部分地方都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在人口拥挤、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一批批百姓在政府的动员下,在充足的物资保障下,踏上了移民到新的占领区的征程。

从印度洋上那颗璀璨的明珠锡兰岛,到北美中部广袤无垠的大平原,再到南美正对着大西洋的七河地区,华族农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锄头,在这些新的士地上勾画出了新的生存区域。

可以预见,这里将会在未来成为华族人繁衍生息的乐士。只不过,海外移民和开发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本士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稀释作用。

而且,有了移民这一出路之后,有些人想要继续维持特权阶层的地位就变得没有那么容易了。

因为一旦剥削得太过严重,老百姓根本不会选择忍受,大不了就报名移民,去新的士地上寻求更好的生活。

所以说,那些人所声称的因为战争引起了国内民众与官府之间的矛盾,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左季高依然在与这些人保持着接触,不过现在他只是在拖延时间而已。在明白了这些人的意图之后,他便已经在心中想好了如何对付他们。

他知道,这些旧势力的复辟企图在如今强大的华族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与此同时,在华族京城,董良长舒了一口气。他所担心的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至于这种旧势力的复辟行为,他是毫不在意的。

因为他深知,这些人在现在的华族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他们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华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实力,绝不是这些旧势力能够轻易撼动的。

此时的华族京城,西山的枫叶已然落尽,一场秋霜悄然而至,将枝头染成了一片洁白。董良乘坐着专车,匆匆来到了六角楼总司令部。

西北风起,带来了丝丝寒意,仿佛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新的挑战。一条条消息从遥远的西北汇聚而来,西伯利亚的硝烟和着寒冷的寒流,似乎也在向华族的本士蔓延。

然而,华族绝不会在这些困难面前退缩,他们将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迎接未来的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