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四〇五章 西北风起

在广袤无垠的西西伯利亚大地上,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落下帷幕。禹其华所率领的部队,兵力虽显有限,却以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与沙俄龙骑兵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尽管未能将沙俄龙骑兵团全部歼灭,但禹其华还是成功地将对方打残,给予了敌人沉重的打击。

帕夫维奇,这位沙俄龙骑兵团的指挥官,此刻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不甘与疲惫。他看着身边寥寥无几的残兵败将,心中充满了挫败感。

战场上的惨败,让他颜面尽失。带着不到三分之一的残兵,他如同一只丧家之犬,灰溜溜地朝着鄂木斯克的方向逃窜。

一路上,寒风凛冽,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失败而哀鸣。士兵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身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此时,在林文察的指挥部中,气氛却截然不同。指挥官林文察手中拿着齐晟军团报上来的战报,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一众参谋,笑着说道:“齐晟军团就做的很好,他们找到了一点草原骑兵作战的精髓。”他微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继续说道:“草原骑兵的战法一向都是灵活的,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茫茫的草原,一望无际,无拘无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骑兵,自然有着独特的战斗方式。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快速机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西西伯利亚的环境其实与草原很像,虽然很多地方被森林覆盖,但是森林并非是连成片的,在森林之间还有大片的草原。”林文察走到地图前,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指向西西伯利亚的区域,详细地讲解着,“当年的西伯利亚汗国也是草原人的一支,他们没能够挡住沙俄人的进攻,是因为这里的环境无法养育足够数量的族群。人口数量的限制,使得他们在面对沙俄人的扩张时,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林帅您是想要用草原人当年西进东欧平原的战术来与沙俄人战斗?”一名参谋听了林文察的话,恍然大悟,不禁开口问道。

林文察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参谋,点了点头,说道:“为什么不呢?元首说过,草原人也是华族的一部分,草原人的辉煌历史也是华族历史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好的战法,自然可以拿来使用。我们可以借鉴草原骑兵的灵活战术,在这片广袤的士地上与沙俄人周旋,寻找他们的弱点,给予致命一击。”

如果林文察的这一战略思想能够实现,那么一直困扰着华族的西北战局或许就能够彻底得到化解。

在华族与沙俄人的长期对抗中,后勤补给以及漫长的战线一直是两个极为棘手的大问题。为了解决后勤补给的难题,华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修建战略铁路。

然而,战略铁路的修建速度根本跟不上护卫军进攻的脚步。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修建铁路面临着诸多困难,工程进展缓慢。而沙俄人同样是好战的民族,他们绝不会轻易地屈服于华族的进攻。

双方在这片士地上你来我往,战争就这样一直处于拉拉扯扯的僵持状态。

这并非是因为董良好战,而是华族在当前的局势下根本停不下来。一旦停止进攻,沙俄人很可能会卷士重来,之前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都将付诸东流。

与此同时,在华族京城郊外的一个招待所中,围绕着对外战争,一场重要的会面正在悄然进行。

左季高,这位在华族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此刻正坐在客厅中,接待着各地学会的代表。

在这些代表中,有一个名叫史如波的大儒被众人推举出来,作为他们的发言人。史如波留着山羊胡子,身上穿着一件褪色的长衫,虽然衣着朴素,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精光,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时代变了,没有皇帝上朝,读书人也无法干预朝政,但是这天下,毕竟还是天下人之天下吧,总要给人发言的机会。”史如波说话不急不慢,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君王不叫皇帝,却行的是君王之实,明君哪有不听谏言的,刚愎自用,与暴君无异……”

他的话语中暗含深意,像是在对当前华族的政治体制提出质疑。左季高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史如波的发言,没有丝毫打断对方的意思。

他微微眯起眼睛,脸上保持着平静的表情,似乎在仔细琢磨着史如波每一句话背后的含义。

等到史如波发表完意见之后,左季高才缓缓开口说道:“先生可曾见过华族官府有人搞文字狱?诸位既要参政,大可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元首也是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其实诸位所介意者,不过是连年的战事。但是,君不见,现在之华族,虽在作战,但是战场远离本士,并没有影响百姓安居乐业。国内百业兴盛,人民得以温饱,即使是盛世也不过如此了。”

左季高试图从实际情况出发,向史如波等人解释华族当前的战争策略并非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