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三七九章 阿姆河西(第2页)

不过这条防线上并非每个地方都这么轻松。在一些地方,沙俄人的进攻非常猛烈。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如潮水般疯狂地冲向华族人的阵地。那震耳欲聋的炮声,仿佛要将大地撕裂,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光靠那些农业兵根本抵挡不住,华族这边伤亡惨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年轻的战士们倒在了血泊之中,他们的眼神中还带着对生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恐惧。

李秀成不得不将留守的主力派出去支援。然而,他的手中只有不到一个军的正规人马,兵力捉襟见肘,每一次兵力的调配都让他倍感压力。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他回想起当年跟湘军作战时,曾剃头(曾国藩)的那套结硬寨打呆仗的打法。那是一种看似笨拙却又行之有效的战术。

于是在华族的阵线上,每天都能够看到士兵们赶着牲口修建战壕。他们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将战壕修得又深又长。

战士们踩着脚手架作战。沙俄士兵冲到战壕前,往里面一跃才发现战壕里面有五六米深,摔得七荤八素之后,被护卫军战士站在脚手架上击毙,死得分外窝囊。

那些被摔得头晕目眩的沙俄士兵,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被华族战士精准地击中,倒在战壕底部,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护卫军这边虽然是屯田兵,但是却挡住了沙俄人一次次的进攻。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简陋的武器,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着。也难怪米留金很难做出判断。

在奥伦堡的东方战区指挥部中,米留金看向长桌两侧的将领,目光坚定而锐利。他开口道:“华族人非常狡猾,他们想要通过一些小把戏,让我们改变既定的战略,但是他们的把戏破绽太多了,我们不能上当。鄂木斯克一线出现的骑兵应该是敌人的偏师,他们对鄂木斯克城造成不了什么威胁,我们也不用浪费兵力与对方绕圈子。”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了自信。众人都认可地点头。这位米留金元帅虽然年轻,但确实有几把刷子。他在军事战略上有着独特的见解,总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关键所在。

只见米留金继续分析道:“三镇地区,要塞坚固,粮草充足,华族人的骑兵军团在冬天之前也不可能拿下。他们的骑兵没有立足点,冬季来临之前必须要撤走,要不然等待他们的就是毁灭。而希瓦汗国紧邻爱乌罕和布哈拉,华族人一直对中亚地区野心勃勃。他们现在已经占领波斯湾,必然不会放弃希瓦汗国。因此我认为他们的主攻方向还是在南边。只要我们抽调兵力北上,他们就可能立即发起进攻。”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将整个局势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按照米留金的说法,华族人现在在希瓦汗国的防御战略,也不过是在迷惑沙俄。

一些与会的将领放下心来,米留金还是有担当的,至少他们没有将这个判断的包袱抛给大家。很多将领都会在决策的时候征求底下人的意见,等到最后判断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就将责任推给下面的人。而米留金没有这么做,他有些独断专行,但是将责任也都揽在自己身上。这种担当,让底下的将领们对他多了几分敬佩。

“米留金元帅,我们应该让奥斯曼人派出更多的兵力。大英和法兰西现在自己不跟华族作战,压力都在我们头上,应该让他们给奥斯曼施压,让奥斯曼继续派兵。奥斯曼人在高加索山脉的兵力减少,我们也可以从那里抽调更多的兵力过来。”一名将领站起来,大声建议道。

他的脸上满是焦急,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解决当前困境的办法。这个建议非常合米留金的心意。战争可不仅仅是战争,还是政治的延续。

让奥斯曼人增兵,不仅仅能够进一步消耗华族人,还可以消耗奥斯曼这个宿敌,这不是一石二鸟嘛!

米留金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在心中盘算着,若是能够成功让奥斯曼人增兵,那么局势或许会朝着对沙俄有利的方向发展。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尽管这曙光还十分微弱,但足以让他为之努力奋斗。在这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而米留金,正站在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努力做出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