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三四七章 东方三镇(第2页)

“左大人,您可算是来了!刚巧碰上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正需要您来帮着拿拿主意呢。”赵烈文像是一个晚辈一般,满脸恭敬地说道。

这位被称作左大人的,正是左季高。他回京之后暂时担任总司副总司令,也算是补上了康老八离开之后留下的空缺。

如今的华族中枢,军方正缺乏强有力的官员坐镇,以稳定军心、统筹全局。左季高出身总督,在西北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又曾担任过副总参谋长,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足以代替董良跟康老八,坐镇中枢,指挥各方。

“什么事情啊,惠甫,你就自己拿主意吧。实在不行,就直接上报给元首嘛。你也知道,我的休假可还没结束呢。”左季高嘴上虽然这么说着,但脸上却没有丝毫想要置身事外的意思。

他本就不是一个能够闲得住的人,回京这段时间,他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四处奔波忙碌。工业区里,他仔细观察着各类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与工人们亲切交谈,了解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研究院中,他虚心向科研人员请教各种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西北多年,一心扑在边疆事务上,却没想到后方在这几年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到了如此令人惊叹的程度。

这一回来,他甚至感觉自己都快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脱节了。

“是西北的事情,您可是这方面的行家啊。欧宗安那里取得了一场胜利,他准备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将北线的战场继续向前推进,争取一举控制鄂毕河下游地区。但是您也清楚沙俄的东方三镇,那可是三颗扎在咱们心头的尖刺啊。这三根刺不拔掉,我们在北线的推进或许相对容易,但想要在新占领的地区站稳脚跟,可就难如登天了。”

赵烈文神色凝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向左季高讲述了一遍。

左季高听闻,顿时眉头紧皱,脸上露出了忧虑的神情。他在西北多年,也曾长时间主管西北战区,对那里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每一处山川地形、每一座城市要塞,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之中。

赵烈文所说的沙俄东方三镇,便是指新西伯利亚、巴尔瑙尔、托木斯克这三座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塞。左季高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感慨道:“当初我们占领三镇的时候,要是能再咬咬牙,坚持不撤走就好了。只可惜啊,当时我们的补给实在是跟不上,后勤保障困难重重。三镇终究还是要被沙俄人抢回去,与其在那里损兵折将,做无谓的牺牲,倒不如主动放弃,保存实力。唉,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我们的心腹大患。”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左帅。当时的形势所迫,我们也是无奈之举。不过,您觉得欧宗安的这个计划到底可行吗?”赵烈文一边说着,一边将欧宗安提出的作战计划,从战略目标到具体的战术安排,都向左季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们打算在鄂毕河下游选一处地方建立要塞,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啊!你要知道,那里的夏季极为短暂,不过三个月时间。哪怕草原军团能够成功将三镇的兵力给牵制住,他们也无法完全安心地建造要塞。而且,这座要塞建成之后,补给又该如何获取呢?除了鄂毕河这条水路之外,在这片广袤的冻士上,根本没有更加高效的运输途径。”

左季高一边分析,一边用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指出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潜在风险。原来,欧宗安的计划是,利用突击队成功占领的这座核心据点,一举突破沙俄人在北线精心构建的防线,然后顺势控制鄂毕河的中下游地区。

不过,为了防范上游三镇沙俄人的疯狂反击,还需要在上游面向三镇的一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建立一座坚固的要塞,以此来阻挡沙俄人从水路杀过来。

然而,他们却似乎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座新建的要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和艰难的条件下,该如何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和防御功能呢?

“左帅,您的担忧确实有道理。但是,沙俄人能够维持三镇的正常运作和军事防御,咱们维持一座要塞,应该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吧?如果我们尽可能地为这座要塞补充重武器,增强其防御火力,这样或许就可以减少守备的人数。如此一来,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补给的困难程度。”赵烈文据理力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的内心其实是倾向于欧宗安的这个计划的,他认为只要能够克服困难,这将是一次扩大战果、提升华族战略地位的绝佳机会。

“我跟你说吧,林文察是绝对不会同意这个计划的。”左季高缓缓地摇了摇头,语气中充满了笃定。

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林文察的态度和反应,对于这位西北战区的总指挥,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林文察必然会从整个西北战区的战略布局和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个计划提出诸多质疑和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