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三四四章 北境战事

农历五月份的北境,宛如被大自然施了独特的魔法。白昼的时间竟能达到20小时以上,太阳高悬天际,仿佛不知疲倦,大部分时间都是明亮的白天。

对于擅长夜战偷袭的突击队而言,这样的白昼时长实在是极为不利,就像一双双无形的眼睛,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让他们那些在黑暗中才能施展的精妙战术,此刻都难以施展。

去除留守哨所的兵力后,孙传忠这次精心组织了一干五百人的兵力。这看似不算庞大的数字,在北境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凝聚了无数的心血与艰难。

这里的酷寒、广袤的荒野、稀少的资源,每一样都像是横亘在面前的大山,要组织出这样一支作战集团,实在是困难重重。

战士们在行军的过程中,不仅要忍受恶劣的环境,还要通过打猎来补充物资,每一份食物都来之不易,是他们在这片残酷土地上生存与战斗的希望。

这次,他们肩负着艰巨的任务,需要向剑河以西穿插五百多公里,去进攻一处名叫斯米尔的沙俄人据点。

这处据点的地理位置堪称关键,它位于沙俄人一系列边防据点的中心偏后位置,就如同一个坚固的楔子,牢牢钉在北境的边防体系中,是沙俄人在北境边防体系的核心支点。

一旦这里被攻击,沙俄人的整个边防体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震动,而他们又会如何应对呢?

这是孙传忠和战士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针叶林中,突击队的战士们正在短暂休息。

他们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挖出联通的坑洞,用来生火煮食物。坑道的另外一端用大量的松针遮挡,烟雾便会在松针的阻隔下缓缓扩散开来,不至于被远处的人轻易发现。

尽管已经到了五月,北境的寒冷却依旧如影随形,长时间没有热食,战士们的体力就像被抽丝剥茧一般,越来越难以支撑。

队伍分工明确,汉人士兵负责掌勺,他们熟练地挥舞着锅铲,将简单的食材变成温暖的能量;土著战士凭借着对这片土地的熟悉,负责狩猎和采集,为队伍带来珍贵的食物来源;扶桑武士则身形矫健,负责准备柴火和放哨,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危险。

这支队伍,无论是作战还是行军都非常讲究配合,每个人都像机器上不可或缺的零件,精准地发挥着自己的特长。

赵老三端着一碗加了蘑菇和树衣的肉汤,小心翼翼地递到孙传忠的手中。

后者瞥了他一眼,半开玩笑地说道:“老赵,听说你要申请退役了,咋了,老是让你负责掌勺,不高兴啦?”

赵老三憨厚地笑了笑,脸上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挠了挠头说道:“这哪会呢,俺知道自己打仗不行,就这点手艺,能让弟兄们吃好,打起仗来也更有士气不是?况且,司令您也没有亏待俺啊,士官长都拿了,俺还图啥。只是……您也知道俺今年马上就要三十了,这些年也攒了一些钱,俺是个孤儿,想着要给老赵家留个后,您说是不是。”“

如果是这样,我就批准了,找到对象了吗?”孙传忠关切地问道。

“您可抬举俺了,就俺这长相,上哪找对象,俺这不是想着去扶桑买两个婆娘。冈本队长说帮俺牵个线。”

提到自己的长相,赵老三的神色有些黯淡。他的长相确实有些磕碜,鼻子又大又塌,鼻孔朝天,像是两个黑洞,随时准备吞噬周围的空气;嘴唇肥厚且干裂,上面布满了一道道深色的裂痕,就像干涸的河床;牙齿参差不齐,泛黄且带着污垢,笑起来时,那一口牙就像一排歪歪扭扭的墓碑。

才不到三十岁,岁月就在他脸上留下了粗糙的痕迹,让他对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充满了无奈。

他这样的,买两个扶桑婆娘过日子倒是不错。孙传忠身边有很多扶桑武士,通过这些人的嘴,他知道扶桑的婆娘听话温顺,勤劳朴实。

孙传忠挥挥手让赵老三去忙活。

这些年,很多原本与他一起组建突击队的老兄弟都转走了,要么去军校深造,追求更高的军事素养;要么转业去地方工作,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而其貌不扬的炊事班长赵老三却一直留在队伍中。赵老三打仗时,冲锋陷阵不是他的强项,学文化时,那些复杂的知识也让他头疼不已,但是他却有一手烧汤的好本事。

他还跟那些土著学会了如何识别什么东西能吃,在野外简陋的情况下,他能够用简单的食材,通过巧妙的配比,做出美味的食物。

有人觉得军队打仗,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实际不然,饮食对军队的士气影响其实非常大。炊事班的本事对军队的士气影响巨大,甚至超过了做思想工作。

战士们吃得好了,心里才顺当,这个时候你再去跟他们做思想工作,他们才听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