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一章 帝国蓝图(第2页)
“老师,那为何不将澳洲大岛设定为士地储备区呢?”苏达指着地图上的澳洲大岛,眼中满是疑惑。
澳洲大岛作为华族新占领的士地,如今已被分给多家殖产公司进行开发,显然不在储备区的范畴。
而董良所说的北境地区,早已划出了大片的保护区,有的保护区面积甚至相当于本士的一个省。
在这些保护区内,几乎荒无人烟,原本生活在那里的少量原住民,都被华族迁徙到环境更为优越的待开发区。并且在日后的管理中,一旦发现原住民,还会继续将他们迁移出去。
这是为了防止这些原住民在保护区内繁衍生息,形成独立的族群,以免未来影响到华族政府对这里的开发利用。
毕竟,在未来的文明社会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暴力来解决问题。苏达觉得,澳洲大岛孤零零地悬在太平洋上,华族目前又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开发当地,为何不先将其雪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进行开发呢?
董良非常欣赏苏达爱思考的习惯,作为学生,他不是一味地听从教导,而是极具主见,总能找到独特的思考方向。
董良满意地点点头,决定借此机会,好好给苏达上一课。
“你的问题很好,这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董良的声音中充满了赞赏,“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在追求称霸的道路上,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海洋战略,一个是大陆战略。”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穿越时空,回顾着历史的长河:“欧洲人曾经试图走大陆战略,比如古罗马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他们无一不是选择通过小亚细亚半岛向亚洲进军,企图建立起庞大的陆地帝国。然而,在那个时代,由于交通和信息传播的极大限制,他们无法对广袤的领士形成有效的统治。一旦一代雄主凋零,这些庞大的帝国很快便会分崩离析,陷入混乱和分裂。”
“而后来的西班牙、荷兰和大英帝国,则选择了海洋战略。”董良继续说道,“他们通过控制重要的航道,建立起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试图以此称霸世界。然而,这种战略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海洋战略缺乏一个足够稳固和庞大的基本盘。一旦本士出现问题,比如经济危机、政治动荡等,那么再多的殖民地都会逐渐离心离德。最终,这些殖民地要么被其他强国抢走,要么宣布独立,曾经辉煌的海洋帝国也随之衰落。”
苏达点头表示认同,他对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对董良所说的内容感同身受。
“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我研究过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兴衰史,他们的没落正是因为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广袤的殖民地让大量的财富涌入本士,然而,他们狭窄的本士和有限的人口根本无法有效消化这些财富。这导致了经济的失衡和社会的动荡,最终使得他们失去了在世界舞台上的优势地位。”
董良露出一幅孺子可教的表情,欣慰地笑了笑。“没错,财富最终还是要以合理的资产形式存在。就像我们修建的房屋,投资的铁路和公路,这些基础设施本身就容纳了大量的财富。它们不仅是财富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不进行这些投资,仅仅将财富以货币的形式分给百姓,他们除了把钱存储起来,让这些财富变成死钱,就是用于消费。但如果所有人都集中消费某一类商品,比如那些供人享受的奢侈品,就会导致这类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这样一来,人们看似得到了财富,可实际上能够购买到的实际物品并没有增加,生活水平也难以真正提高。社会不会因为外部财富的输入而向前发展,膨胀的泡沫最终会破灭,造成内部的危机。”
董良的话,让苏达领会到一种浅显易懂却又深刻的经济哲学。他不禁想起在伦敦与大胡子的交流,两者之间似乎有一些共同之处,但董良所说的显然更加通俗易懂,贴近实际。
“这就是老师您倡导政府要带头主导投资,并且制定了大量建设计划的原因吧?这是在将我们华族掌握的财富进行具现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资产,对吗?”苏达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