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清河编译组(第2页)
现在李向前越是有本事,这就证明他的选择没错。
眼光独到。
刘卫国忽然对李向前说道:“向前,你这外语这么好,我看你干脆别在红星街道办待着了,直接去编译局。”
“我听我家老爷子说,那里现在迫切需要你这种能熟练掌握外语技能的人才。
编译局现在很受上级领导重视,你去了那里,你的发展肯定比你在街道办事处当一个小小的工作人员强。”
刘卫国说着,语气也带着陈恳,他是真心实意的觉得以李向前这熟练掌握外语的技能去翻译局会有更好的发展未来。
“编译局?”
李向前一愣,貌似没听说过这个部门啊。
可随即他就反应了过来,刘卫国口中的编译局,不就是五十年代的翻译局吗。
在大夏新成立之初,上级领导就察觉到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立马就着手成立了相应的翻译部门。
编译局这个部门便应运而生,由师先生任第一任局长,负责对外的翻译,以及编译各部门所需的重要书籍。
只是相比编译局,对大夏翻译部门,李向前记忆更深的反倒是“清河编译组”。
嗯,这也是前世刷抖音刷到的科普。
(在此感谢头条大大搞了个这么个软件,让我这个读过多少书,也不咋出远门的屌丝,还能学到一些东西。)
李向前之所以会对“清河编译组”,这个机构这么记忆深刻,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经过了解后,就发现这个所谓的“清河编译组”,其实根本就是一群服役人员组成的翻译小组。
清河,并不是指四九城海淀区的清河镇(街道)。
这个“清河”的名称其实是沿袭自四九城劳改农场的前身“清河训练大队”。
寓意是“昭示他们通过清清的河水,洗涤前非,重新做人”。
因为当时大夏对于在押犯人实行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改造方针。
所有服刑人员在监狱中都需要进行强制性劳动。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四九城监狱使用‘四九城清河联合工厂’的名称。
在其旗下有袜厂、塑料厂、印刷厂、毛巾厂等,另有工程队、翻译组等生产单位。
这个翻译组,就是“清河翻译组”,是一群由会外语的服刑人员组成的翻译小组,他们每天定额翻译多少文字,大家分工合作,一人翻译,一人校对。
隔一天一换工作,中译外、外译中都干,可以说是非常厉害。
在大夏新立那几年,“清河翻译组”也是为大夏的翻译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老大哥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世界通史》。
还有高卢鸡戴高乐将军的《战争回忆录》,这三本著名著作,都有“清河翻译组”的翻译参与编译。
而且,根据后面的统计,自1954年6月开始,时代出版社译者署名为“清河”的译作共计有上百余种左右,这还没算上那些换了署名的编译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