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然 作品

第1943章 吉地(第2页)

小贩刚给谢玉装好一芭蕉叶包蚕豆,张姓差役就过来拉住谢玉,小声埋怨,买东西太久云云,让他担了责任,然后话风一转,才说吴大管事安排人送东西过来了。

这才是张姓差役传话过来目的,其他不过是借口看看能不能再得点好处罢了。

两人心照不宣往原身家宅赶去,再见到的就不是吴大管事了,而是早前跟他来过的一小厮。

这小厮正一身嫌弃不耐烦模样,看到谢玉回家,很是倨傲小视,又有点嫉妒情绪咋舌说:“啧啧,唔,你这小子真是好命,拿着吧!”

说完就把一份文书递给了谢玉,“看到懂?算了,不管你懂不懂,只要记得开年后,一同随小少爷去襄阳郡读书就是了。”

谢玉打开文书,是襄阳郡隔汉江代管樊城府黄州书院入院荐书。

黄州书院?

原身没有听说过,但有道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相比原身记忆读过一年一贯钱束脩的贫民蒙学学堂,黄州书院荐书上一年2两金的束脩,无疑是一个正规书院的底子,更何况这是一个三年期的荐书。

这代表着和吴大管事的约定,这黄州书院虽肯定不如老牌郡学襄阳书院,但他愿意承担谢玉在黄州书院三年期的束脩费,也就是六两金。

古代不是普及义务教育的现代,读书可以不是一件便宜的事。

又特意向这小厮问询,得知这三年黄州书院束脩是确实由吴府提供,另外黄州书院还会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和住宿后,谢玉顺势就同意了下来。

再问了些为原身父母提供身后事吉地的事后,谢玉剩下未有能做的就是等待了。

如此三天,中间新来县太爷又来一次,但见谢玉拿出吴家送过来的黄州书院荐书。

对于黄州书院这个名字,县太爷倒是听过,只看那吴家愿替谢玉出那三年六两金的束脩,顿一下后,虽言语讥讽不说不过一商户筹建而,又用语言刺激谢玉,但见谢玉不上套,只评说一句门户之豚后,却再也没有上门了。

三日后,吴家又来人,带谢玉看吉地。

谢玉早有准备一般,花了忍痛花了一吊钱,雇佣街头一个懂得风水皮毛往日以为人代写书信的老儒生,一起相看。

以这老儒生的风水皮毛,自然大大不如拥有葫芦印记的谢玉,但带人不带,糊弄不糊弄人两回事。

果吴家人带谢玉看了两块吉地,就算老儒生感觉不错,但在谢玉示意下都表达不太好,吴家人像相视一眼,终于带谢玉开始看了一块“上等”吉地。

对于这块吉地,老儒生也说不上来,好像不大好,但见吴家不愉快了表情,老儒生看了看谢玉,却点谢玉点了头。

如此终于听到老儒生说好,吴家人终于松口气,赶紧安排谢玉快些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