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天命所归,万民盼
大殿内,刘昊那声“不再推辞”,如同一道霹雳在朝堂上炸响。
满殿文武先是一静,随即一众文武中,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激动声。
“武王圣明!”
“我大汉中兴有望了!”
“好啊!”
“武王当该领天子!”
张宝、张梁、戏志才等人满面红光,率先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紧随其后,刘虞、荀彧等重臣也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一丝释然,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期盼。
便是连杨赐、黄琬等先前极力反对的老臣,此刻也只能长叹一声,对着刘昊行君臣之礼。
大势所趋,终再难逆转。
龙椅上的刘辩,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缓缓起身,对着刘昊深深一揖道:“大汉江山,便拜托武王了。”
刘昊见此,亦躬身还礼道:“陛下放心,昊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一场关乎天下命运的禅让,就此尘埃落定。
“传武王令!”戏志才当机立断,扬声喝道:
“着戏志才、荀彧总领禅让大典事宜,各部协同,务必于月内筹备妥当!”
“诺!”荀彧出列领命,神色肃穆。
荀彧虽认可了刘昊登基,却仍坚持要以最隆重的礼节完成这一过渡,既要彰显新帝的威仪,也要保留汉室最后的体面。
接下来的日子,洛阳城中,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无形的活力,人人是对新汉的向往。
戏志才与荀彧两人几乎脚不沾地,一面翻阅古籍,参考尧舜禅让、光武登基的礼制,一面又根据刘昊的意思,融入了诸多“新元素”。
比如在祭天祝文中,特意提及平定草原、推广红薯、兴修水泥路等功绩,将刘昊的“德”与“功”紧密结合。
昭示其帝位不仅来自禅让,更来自实打实的民心与功业。
官吏们穿梭于各府衙之间,核查礼器、布置场地、演练仪轨,忙得焦头烂额。
工人们则在洛阳城南的天坛旧址上日夜赶工,将这座荒废已久的祭天场所修缮一新,坛前竖起的巨大青铜鼎,象征着九州一统,气势恢宏。
就在大典筹备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更为惊人的祥瑞传遍了洛阳城。
当月圆之夜降临,夜幕如墨,繁星点点。
往日里便会散发微光的铜雀宫,却骤然爆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那光芒并非刺目的白昼之光,而是如同月华般温润柔和,却又远比月华明亮,将整个武王府后院映照得如同白昼,甚至连周围的几条街巷都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辉。宫阙楼阁在光芒中若隐若现,飞檐斗拱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宛如传说中的月宫仙境降临人间。
“快看!铜雀宫!”
“我的天!这是何等神迹啊!”
“此乃武王天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