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乱局平定(第2页)
此时北宁军大部已经渡河,只有少量兵力还在搬运着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辎重。骑兵立即展开一阵冲杀,虽然也歼敌两千余人,可敌军主力却都已全身而退。
却说东莱那边,将兵力抽调回来,连同国内的其余兵力,好不容易集结起近四万兵力准备救援河北二郡之时,却传来二郡已然失守的消息。这让东莱国王气愤不已。
然而仅凭他这四万兵力定然是无法夺回二郡的。于是便立即遣使前往宁国,希望宁国能够出兵帮助他们夺回河北二郡。
可此时的宁国也是有些筋疲力尽。本来打算着,利用虞国此次内乱,对其采取蚕食之计。怎么也会夺取虞国一两个州郡的。可没想到,再加邓城方向牵制的军力,动用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却未得寸土,反倒是在随州方向吃了一个大败仗。损失了两三万人马,并丢弃了大量的辎重粮草。
耗费钱粮,又损兵折将。再加上此次燕国行动迅速突然,几乎没多大伤亡便拿下了东莱的二郡。一来燕军未有多大损失,并已做好防备。二来燕军并未对宁国所占的燕国旧地发起进攻。所以此时的宁国那里还有心气去帮东莱去抢河北二郡呢。
因而便拒绝了东莱国的请求。这让东莱国虽然表面不敢说什么,但却心里对宁国越发的不满。在东莱看来,若非是应宁国之请,派兵去协助他们攻打淮州,也不至于国内兵力空虚,以致于让燕国钻了空子。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便是当初林逍遥秘密出使燕国所签定的攻守同盟之策。而燕国也正是抓住了这次东莱与宁国都将重心放在虞国之时,突然出其不意的夺回了被东莱已占据多年的乐陵、渤海二郡。这也让燕国成为了这一次最大的赢家。
至于他们仅攻取了让东莱攻占的这两郡,而对让北宁所占三郡并未动手。那也是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再加上对北宁的忌惮,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也是不会轻易去招惹宁国的。
对于虞国来说,这场自屠炯五月起兵,至到十一月底,北宁撤军。持继了半年多内乱与外战,总算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平息了下来。
虽然持续的时间不算长,对国内多数州郡也没造成什么破坏,但对虞国来说,特别是军力上来说,损失还是相当大的。
内乱与外战之中,虞国共计死伤近六万人。虽然成王、屠炯也征召了一万余人的兵力,但总体来说,比之战前,虞国的总兵力还是减少了五万左右。这对于一个全国总兵力都还不到三十万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损失可谓是十分巨大的。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地方上的破坏还不大,也没有什么百姓死于这场内乱之中。所以,恢复起来,也相对更容易一些。
随着前线的捷报传来,在郢都的各重臣,以及已从长沙赶到郢都的太后、成王等人也聚在一起商议立帝之事。
如果说之前还有不少人拥戴林逍遥,那是因为他是先帝嫡长子的身份。而通过这次平息内乱及大败北宁的战役来看,他还有着出众的领导能力与军事才干。于是众人都纷纷提议,表示愿意拥立林逍遥为帝。并且打算在其搬师回京之后,便尽快举行登基大典。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当然,这样的事自然是要凑请太后的。可太后却自知林逍遥的性子,并且与其有约,不会勉强其当皇帝。这些事,唐滨等几位重臣都是知道,也都答应了的。
但考虑到眼下伪帝初平,若是一口回绝,不仅那些真心拥戴林逍遥的人不会同意。而且也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会以此来做什么文章。因此,慈安太后即不表示反对,也没表示赞同。只是说一切待林逍遥搬师回京之后,再行商议。
唐滨自然是知道太后的用意。作为三朝老臣的他,也从林逍遥身上看到了大虞将来的希望。在他眼中看来,林逍遥或许施政经验及权术平衡等方面尚有欠缺。但无论是其战略眼光、治理地方的能力,军事指挥才能。那可都是在详嘉帝、顺德帝之上的。他自然是希望能够由林逍遥即位的话,那是再好不过的了。甚至打算在他不愿意时,采取些计谋,让其不得不坐上这皇位。
可太后似乎看穿了他的用意,于是特意召见了他,并对他说道:“唐相,你是三朝元老,也是本宫最为信任之人。所以,对于皇位一事,本宫希望你紧守清阳观之承诺。一切让逍遥自行决定可好?”
“可是太后,若是殿下不坐这皇位,何人能坐啊?只怕是……?”
“唐相,我想逍遥即有此意,想必也当会有其打算的。我们不妨待其回京之后,听听他的想法再说。”
唐滨一听,知道自己的心思让太后给看出来的。如若再不尊行,只怕会是落得个不忠不义、无信之人的地步。于是也只得答应了太后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