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红之月 作品

第849章 援助苏联(六)

  1942年9月17日,当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别捷夫透过窗户看到刚停下的汽车里走出两位克格勃人员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是自己是不是被污蔑了。

  虽然针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内的叛国集团的清洗已经基本结束,但是列别捷夫原本在乌克兰科学院工作,在德军开始围攻乌克兰之前与其他专家学者们一起被抢先送出包围圈。经历了种种危险后,总算是摆脱了德军的围攻,抵达了莫斯科。与列别捷夫一起逃出来的专家学者中,就有人因为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反党集团勾结而被捕。

  想到即将被捕的命运,列别捷夫只觉得浑身颤抖,委屈与恐惧让他坐在办公室的座位上动弹不得。

  走廊上的脚步声在办公室门口停下,门被推开,两名克格勃人员走到列别捷夫面前,掏出了证件给列别捷夫看。为首的那位说道:“列别捷夫同志,你现在已经被征召了,请立刻随我们离开。”

  直到听到自己被征召的消息,列别捷夫才觉得自己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克格勃在大白天并不搞秘密抓捕,更不会对被抓捕对象说“你被征召”之类的谎言。在苏联战争局势紧张到生死存亡的当下,克格勃们只会对被认定为敌人的人员冷着脸说道:“xx,你因为反革命罪被捕了!”

  安全的感觉让列别捷夫的大脑恢复了正常思考的能力,他又想起在克格勃在最初的时候称为自己为“同志”。那就证明自己并不是敌人。

  即便此时非常高兴,列别捷夫也从克格勃人员脸上看到了冰冷的神色,他连忙站起身说道:“什么时候出发?”

  “什么都不用带,立刻出发!”克格勃人员说完,就让开通往房门的道路,站在了列别捷夫两侧。

  不久后,莫斯科科学院楼上一排排窗户后面隐约露出窥视的人影,列别捷夫出了楼门口。就见门外此时已经停了十几辆汽车,已经有人被克格勃人员“扶”着出来,列别捷夫看过去,发现对方是数学系的教授。还有自动化专业的教授被拉出来的时候,高喊着“我不是反革命!”随即被塞进车里。

  这让列别捷夫的心情又坠入深渊。但是不等列别捷夫开口,克格勃人员就将他请进车里。汽车启动起来,驶出了科学院的大院。

  到了目的地后的十分钟内,列别捷夫发现自己真的被征召入伍了。总参谋部的人员没有给列别捷夫等写过入伍申请的这些专家们发杆步枪就让他们去部队报道,而是将他们请到了一处独立的院落,院子内外守卫森严,这里看着像是个兵营,却有着一栋包含了好几个大会议室的楼房。

  列别捷夫与一众总算是恢复了镇定的科学家们并不知道这处建筑是干什么用的,如果知道这里是苏联红军高级军官们培训所在地的话,他们一定会大受震撼。

  半小时后,在数学,电子、自动化领域十分出色的苏联科学家们终于弄明白他们是被请来学习电子管计算机知识的时候,科学家们震惊了。计算机在这儿时代并不是什么新鲜物件,

  1614年:苏格兰人johnnapier(1550~161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年:wilheleboole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近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到了1900年后,机械计算机可以是使用平滑机构(如弧形板或计算尺)进行计算的analog,或者使用齿轮的数字计算机。机械计算机在二战期间达到顶峰,它们构成了复杂投弹瞄准器的基础,包括norden以及类似的船舶计算设备。

  苏联就有自己的机械计算机研究部门,随着新的电子技术发展,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科学家都在设想制造出电子计算机。

  现在得知中国竟然已经搞出了电子计算机,苏联科学家们都不太相信。列别捷夫是少数完全相信中国搞出电子计算的苏联科学家,因为列别捷夫从事自动化专业,他根据分析中苏两国工业品的品质与产量,早就生出一种困惑。中苏产量差距实在是大的有些离谱。

  中国人口是苏联的4倍,理论上工业产能也应该在苏联的4倍左右。但是现实中,中国的工业产能远远超过4倍,而且这种差距并非体现在手工作坊生产的那种产品上,而是体现在同样的流水化生产上。

  当下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完全是靠机器,通过非常精巧的控制设备完成一个个步骤的连接。当时列别捷夫就有个判断,中国或许掌握了更有效的机器设备控制能力。

  现在就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中国拥有能够完成更复杂运算与逻辑判断的计算机,所以能够对复杂精密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产量。

  带着激动的心情,列别捷夫与其他科学家与军队人员一起去听课。负责讲课的是中国专家,苏联红军方面给中国专家配了3个翻译来确保中国专家讲述的内容可以准确的翻译成俄语。

  这种严谨得到了回报,因为授课没多久,苏联科学家们就出现了对俄语翻译的理解歧义。于是,单方面的授课变成了类似对谈的模式。苏联科学家们为了能够在后面不出现理解的问题,对每一个“新造”的词进行了解。

  虽然速度不快,但是科学家们热情高涨。一直到了深夜,他们依旧想继续学下去。

  一同听课的不仅是科学家,还有一半是苏联军官。军官们是真的扛不住疲惫,而且此时已经太晚了,他们要求明天再讲。才算结束了学习。

  第二天,也就是9月18日。列别捷夫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扑倒桌边,根据自己还能想起来的内容,对昨天的笔记做注解。这是列别捷夫的学习方式,很多学习内容在第二天醒来后会变得格外清晰。不管是能记住的还是记不住的,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确定。

  有些科学家们的学习模式与列别捷夫类似,有些则不同。不管是哪一种,大家都在开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并没有上课的时候晕着头继续听。

  第二天的课程开始前,中国专家给每一个听课的人都发了一个名词解释表。上面是关于昨天课程上被提问的名词。对这样精心的准备,列别捷夫十分感动。

  到了晚上7点,军官们要求课程立刻结束。7点半,所有苏联学员们齐聚一堂,开始讨论。军人们都很懵,科学家们则是极为兴奋,列别捷夫尤其兴奋。而第一个被要求发言的是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这位在概率论上有着天才理解力的数学家脸色因为激动而发白,他用稍微有些颤抖的声音说道:“我认为中国科学家提供的原理完全可行!即便只有这两天的课程,我们就可以建造出电子计算机。”

  列别捷夫心中完全赞同柯尔莫哥洛夫的判断,而没有轮到发言的苏联科学家们也纷纷点头,不顾礼貌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列别捷夫很久没见过这么诚恳的会议气氛了,他也很快的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