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滚的肚皮 作品

第六百二十章 关家

    听到袁阔成的话,张远赶忙端起茶杯,同时站了起来。

    “当然愿意!”

    “那就好……”老爷子如释重负。

    因为他真怕张远还来个不乐意呢。

    别人干不出这事,这小子还真不一定。

    说不准会耍什么主意。

    现在事情定下了,反倒安心了。

    “那好,我就做个主。”

    “你拜小田门下,也算是我们袁家的传承了。”

    “是!”

    张远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他可是知道了,如今袁阔成先生和他女儿袁田先生门下,可是一位入室弟子都没有的。

    袁田平日里说评书,也上电视,不过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其水平当然不差,毕竟有老爷子教授,还向李鹤谦老先生学习过,这位往上倒能追到满清末期的著名评书先生福坪安头上,这老爷子还是钮祜禄氏的。

    不过袁田的名气和老头比那可差远了。

    但这都没关系,沾上他们家门里,就算有了“编制”。

    哪怕老爷子没了,以后也相当于评书圈的“中山靖王之后,汉室正宗”。

    行完礼,一桌人全都喜笑颜开的。

    “好事好事,袁叔叔一家也算后继有人。”

    “咱们曲艺行都不容易。”刘叔叔说道。

    “呵,是啊,小田跟着学,张远也跟着学。”

    “就我这儿,儿子孙女不跟着学了。”刘田利老爷子抱怨道。

    “诗诗不学的跳舞嘛,她这嗓子也不适合唱大鼓。”刘叔叔解释道。

    张远心说何止不适合唱大鼓,评书也来不了,跳舞也就算不错,未到顶级,演技且马马虎虎。

    她也就占个脸蛋还不错。

    哦,性格也还行。

    菜是好菜,话也都是好话。

    既然是喜事,那大家当然都吃的挺高兴。

    俩老头虽然不断拌嘴,但也非常亲热。

    到了他们这岁数,那真就是见一面少一面了。

    袁先生还算硬朗,菜吃了不少,还喝了两碗熬的雪白的砂锅羊头汤。

    刘先生就不好了,牙口和胃口都欠佳。

    葱烧海参还能吃剩几块,红烧牛尾做的烂合,也扒拉了几口,可芫爆散丹这种有嚼劲的便一口也吃不了了。

    不过老头的关注点也不在吃上,而是和袁先生聊几句,就会顺嘴问问张远的情况。

    老一辈艺人因为生活经历,再加上年纪也上去了。

    对你有多少钱,开什么车,人家都没兴趣。

    什么金马,金像,好莱坞,他们也不懂。

    所以张远并未吹嘘,而是老老实实的交待了自己的近况。

    包括拍电影,投资影视剧的事情。

    刘先生听了不过点点头,兴趣一般。

    倒是小狮子的爸妈对此格外来劲。

    大气不喘的听着他说。

    刘爸爸做些不大不小的生意,刘妈妈也是个不大不小的中产妇人。

    他俩因为糖人的事,知道张远有点实力。

    原本估摸着,大概和我们家门当户对吧。

    现在听完发现,我们家可能要高攀……

    原本钱和资产不说,他们家至少占着刘老爷子的传承,算是名家之后。

    现在人家也有传承了,那可不一样都比不过了。

    和他俩不同,老头倒是在听说张远和朋友办了相声社的时候,提起了精神。

    “现在相声社已经有两家分社,一家在大栅栏的主要场馆,生意不错。”张远见老头有兴趣,便着重说道。

    “接下来到年前,还打算开一家评书馆。”

    “好啊,这是好事!”袁先生一听这话立马夸道。

    “不过我的计划还是两头走。”

    “传统曲艺回归小剧场,是要有的。”

    “就像话剧,舞台剧,直面观众能锻炼演员,培养艺人,也算为这场的传承做贡献。”

    “但小剧场养人有限,能提供的知名度也有限。”

    “所以我们还得上更大的平台。”

    “下一部,我想和现在新兴的网络平台合作。”

    “把相声,评书都搬上网站。”

    “网站?”俩老头对这事不熟。

    “当年收音机电台取代了小剧场,电视机电视台取代的收音机。”

    “每一步都让更多观众了解到了传统曲艺。”

    “那么以后,取代电视台的,就是网络平台。”

    “要早做打算,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上网,我们得抓住下一代。”

    “哦……这就是你说那什么……波特的原因是吧。”袁先生回过味来了。

    “算是吧,只要是年轻人喜欢的,都得干。”

    “什么波特?”刘田利先生问到。

    “哈利波特。

    “谁徒弟?”

    张远:……

    你们老艺术家怎么都一个反应。

    “有计划好,好啊。”

    俩老头虽然不完全明白,但听到他在为这行当的发展而努力,就很高兴。

    刘老爷子连连点头。

    看来我这小孙女也算没找错人。

    老袁头收的人也不算野路子玩票的。

    当然俩老头不知道,这些事都是顺带的。

    张远本就计划要和网络平台接触。

    这些都是合作的一部分。

    饭吃完后,一桌人都挺乐呵。

    张远反复邀请袁田去他家住,对方还是拒绝了,还是要和老头住一块。

    刘家对张远这后生也挺满意。

    毕竟老头早听说了,自己孙女有个时常来往的年轻人。

    还说和袁阔成关系不错。

    不说还好,一说和袁先生关系不错,老头心说不妙。

    袁先生年轻时也挺风骚。

    你想想,十多岁就成名,还是名门之后,长的也大气,年轻时肯定不少花花肠子。

    要这么说的话,张远拜袁先生就更合适了……

    本来还担心,怕是个只会刷嘴皮子的花花公子。

    如今见到后,发觉还是有真本事的。

    聊的挺好,临走时,大家还约着要再聚呢。

    本以为这场宴席会在欢愉之中结束。

    可没想到,一个电话的到来,将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滴滴滴……

    张远摸手机,拿出来一瞧。

    “不是我的?”

    转头看见小狮子的爸爸接起来电话。

    “哎,少曾呐,最近可好。”

    “哦……啊!”

    刘父到底是跟着他爸学过大鼓的,那嗓子一起来,惊天动地。

    差点没给张远吓着。

    “做什么呢,一惊一乍的!”刘田利抱怨道。

    “一把岁数的人了,没点安稳劲。”

    “你看小张都比你有定力。”

    刘诗施见爷爷夸他,躲在妈妈身旁朝着他微微一笑。

    “不是,爸……”

    “怎么了?”

    “关老爷子走了。”

    三天后,八宝山殡仪馆。

    帝都这边,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叫做喜丧。

    白事得当红事办。

    但那也是老规矩了。

    现在市区里又不能开流水席,也不能吹吹打打。

    所谓的喜丧,最多要求宾客家人都别哭。

    今天这位关学曾先生是22年生人,仙逝时已84岁,实实在在算的上喜丧了。

    这位关先生是袁先生和刘先生的老朋友。

    并且和袁先生一样,都是华夏曲艺牡丹奖,也就是曲艺圈最高奖项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并且若论社会贡献和曲艺界的认可度,甚至比袁先生还略高一些。

    因为这位前后两次去过朝鲜战场慰问,还结合山东琴书与徐州琴书的优点,开创了Bj琴书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