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 作品

第一一四零章 传旨

崇祯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杨振返回盖州城,过了个简简单单的八月节,随即催促袁进、胡大海等人带着船队,载着新到的一千二百户等待安置的老少移民北上修筑营口城。

  这些新到的一千二百户移民,男女老少共计五千五百多口,原本一半归北路,一半归西路。  但是听说了杨振有关水上进攻路线的规划之后,金海北路协守总兵吕品奇二话没说,立刻同意将新来的移民全部交给金海西路收编安置。  因为他很清楚,将来攻打耀州、海州乃至辽阳城,金海北路兵马将是陆上主力之一,将承担繁重的补给甚至是攻城任务。  如果大批人马辎重能走海路,从三岔河口逆流而上,进入辽河支流浑河乃至太子河的河道,直抵海州以西,乃至辽阳城、盛京城附近,那可就太好了。  届时,金海北路所承担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  所以他很支持杨振在三岔河口以东高地构筑营口城的决定。  至于那些移民们,他们原本以为抵达盖州城后,就到了旅程的重点,没料到还要继续登船北行。  好在这一批来自大名府、归德府、兖州府、淮安府,四府混编的移民队伍,也根本不清楚辽东半岛上的情况。  自打七月底,他们在双岛湾登陆上岸后,在盖州方向派出的接引兵马带领下,一路北上。  期间行经南关岭,金州城,复州城,熊岳城,眼见处处屯所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他们哪里能想象到此时的金海镇仍处在与清虏的战争之中。  与城池残破,饿殍遍地的故乡相比,这里不仅没有传言中的所谓严寒,更没有关内随处可见的乱兵与饥民。  只要管吃喝,他们也不在乎多走一些路程,何况还是乘船。  而且只要真给分田地,他们也不在乎最后到哪里落脚,离了故土,哪里都是异乡,又有什么分别?  再者说了,他们有得选吗?  于是,营口城的修建,在八月十七日就正式开始了。  数千移民人口的投入,以及随后不久西海大营完工后数千熟练劳工的加入,使得营口城的修建进展日新月异。  到了八月底,杨振再度前去视察的时候,新修的营口城就已初具规模,长宽各三里、周长十二里的高大夯土城墙已经合围了。  虽然新建的夯土城墙,既没有来得及砌石,也没有来得及包砖,属于纯版筑夯土,只在东西两座城门用了砖石水泥。  但它是就地挖土筑城,而且又联通了外围水网,无论如何也算得上是真正的高墙深壕了。  同时也是在这个时候,杨珅、严省三等人带着完成补给和准备的船队以及征东军右翼军的其他团营,如期抵达了盖州湾。  而与他们一同到来的,还有山海关兵部分司的郎中沈迅等人。  沈迅为金海镇带来了京师朝廷的封赏旨意。  杨振闻讯,于八月二十九日搭船,从营口城工地赶回盖州城附近。  此时,主持盖州城事务的吕品奇等人,已经将杨珅、严省三一行带来的大批兵马、战船、和弹药辎重等物差不多安顿妥当了。  杨珅带右翼军掷弹兵和炮兵团营人马,与张国淦等人指挥的火枪团营汇合,一起入驻新落成的西海大营。  严省三则带着实力更加强大的金海南路水师团营,停泊在距离西海大营以西并不远的连云岛大营。  新入列的鲸海号巨型夹板船,也已经在旅顺口内完成了军官、兵员、重炮以及弹药等方面的选任、补充、训练和装备。  新提升的管带官是金海南路水师团营里的一位新晋都司官,名叫杨德胜,而其他中低级武官的名单,也都是去年以来在征倭和北伐等历次作战中表现突出的水师千总和把总们。  至于新编的掷弹兵团营和炮兵团营中低阶武官的任用,也秉承了这样的原则,都是从之前历次作战有功的官弁之中选任。  到了西海大营后,杨振看了杨珅、严省三呈上的麾下武官选任名单,当即签署用印,迅速完成了最后的任免手续。  随后留了他们两人继续分头安顿北上人马战船,杨振自己带着随行卫队回了盖州城内。  作为兵部山海关分司郎中的沈迅,这次前来公干的身份,不仅是金海镇诸将的上司衙署主官,而且还带有传达皇帝旨意的使命。

  虽然是辗转搭乘严省三他们的船队一起北上的,可是到了盖州地界,却不能简单安顿在城外的军营里。  所以,他人一到,就被吕品奇隆而重之的迎进盖州城里去了。  杨振一进盖州城,守门官迅速来迎,然后直接领路,来到了沈迅一行人在城内落脚下榻的客馆所在。  “沈大人辗转来此,杨某人有失远迎,还请沈大人海涵啊!”  一见面,杨振笑着对老熟人沈迅打招呼,态度十分热情。  而面对杨振这位手握重兵且战功赫赫的征东将军、金海伯、左都督,沈迅也不敢有丝毫怠慢,隔着几步远,忙躬身见礼,笑道:  “都督说笑了,都督戎马倥偬,军务繁忙,沈某怎敢有劳都督远迎?”  沈迅也算熟人了,二人一来一去,彼此见了礼,随后相视大笑,一起进了征东将军行营隔壁的客馆院内。  但是再熟的人,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  就在客馆院内,杨振叫人面向京师方向摆了香案,跪地迎接圣旨。  而沈迅倒也干脆利索,一等香案摆好,杨振叩拜结束,直接将一卷圣旨递到了杨振的手里,并没有当众公开宣读。  他的这个举动,让在场跟着杨振一同跪迎圣旨的其他将领既意外,又失望。  杨振本人也略感意外,但是等他拿到圣旨,展读细看之后,就明白了沈迅为何这么草草传旨了。  因为与金海镇很多将领的期待不同,对于金海镇四月北伐以来取得的战功,朝廷并没有给予与之匹配的褒奖。  除了将杨振嫡长子的恩荫等级,由原来的锦衣卫世袭千户升格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之外,只是将杨振的功劳推恩到了杨振的其他儿子头上。  其中庶出的次子,才一岁多的杨征夷,蒙恩荫补为锦衣卫百户世职。  嫡出的三子,还不到一岁的杨征虏,被恩荫为锦衣卫千户世职。  这种推恩荫补的世职,原先还有俸禄,现在连俸禄都没了,已经成了纯粹荣誉性质的头衔等级了,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  但是你还不能说皇帝啥也没给,毕竟锦衣卫指挥佥事、锦衣卫千户、百户,听起来非常高大上,而且还是世职,还是很唬人的。  只是除此之外,对于杨振来说,就再也没有别的封赏了。  好在杨振此前上报的麾下各路武官推荐委任名单,山海关兵部分司一字未动,原文呈递,兵部呈上去后,内阁票拟同意,崇祯皇帝也没有反对,最后全部照准。  这个事情,其实朝廷同不同意,他已经不太在意了。  包括那些已经拿到杨振签发委任状的将领们,也已经不太在意了。  但是,崇祯皇帝或者朝廷大臣们,显然将批准杨振呈报的各路官将晋升以及任免,当成了对金海镇大军连战连捷收复大批失地的奖赏了。  不管是他们真这么认为,还是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总而言之,除了推恩给杨振的三个儿子之外,再就没有别的封赏了。  一分银子也没有。  杨振看了圣旨,叹口气,将其交给几个懵圈的在场将领。  他们看了后更是大失所望,但是当着杨振和朝廷钦差的面儿,也没人敢公开抱怨什么,但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沈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甚至连他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但他也很清楚朝廷为什么会这样“慢待”功臣。  等到传旨的程序走完,杨振打发走了其他在场武将,领着他到了征东将军行营二堂会客厅里说话的时候,沈迅忙着解释了一番。  “都督有所不知,都督的功劳以及金海镇诸将的功劳,分司和兵部都上了封赏条陈,甚至内阁都没意见。私下王公公也在圣上跟前说了话,希望朝廷把都督的爵位往上晋一等——沈某也以为,累计都督北伐以来历次战功,完全当得起了。但是——”  沈迅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可能是在斟酌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其实对于封侯,杨振并没有执念。  不过是个好听的名头而已,对于他和金海镇以及登莱镇的实力,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增益。  所以,在四月北伐作战以来连着上呈的几封捷报之中,杨振都没有把争取封侯作为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