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尘 作品
第1611章
第1611章
群臣各司其职,行动间毫无拖沓,显然早已将这场西征视为头等要务。那整齐划一的领命声里,既有对皇命的敬畏,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拓土之功与利益分配的迫切期待,整个朝堂瞬间被一股高效而炽热的氛围笼罩,仿佛已能预见大军踏平河中、疆域西拓万里的景象。
这场由“拓土、利民、扬威、护法”等多重理由支撑的西征,就此定下不可动摇的基调。所谓“拓土”,是要将河中及以西的广袤疆域纳入大明版图,为帝国拓展生存空间;“利民”,则是借新地开垦缓解关内人地矛盾,让无地流民得田立业,同时通过商路畅通惠及万民;“扬威”,旨在向西域、中亚诸国彰显大明军威,使四方部族不敢再存觊觎之心;“护法”,便是要将大明律法与教化推行于新征服之地,以秩序取代混乱。
这四重理由相互交织,既为出兵提供了法理依据,又契合了朝堂各方的利益诉求——文官可借治理新地积累政绩,武将能凭战功获取封赏,户部可通过新域赋税充实国库,连底层百姓也能在移民实边中看到生计希望。因此,这场西征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成了关乎帝国长远布局、各方利益分配的系统性工程,其方向一旦确定,便再无逆转之可能。
没人怀疑,二十五万大明精锐——其中十万骑军皆是久经沙场的边镇劲旅,十五万步兵里更有三万配备“神威大将军炮”的火器营——再辅以充足到可支撑三年的粮草、军械,足以将帖木儿帝国的河中之地彻底纳入版图。
毕竟,河中地区的价值早已刻入大明各势力的共识:那阿姆河、锡尔河滋养的万顷沃土,足以让百万流民安家立业,解关内人地之困,为户部带来源源不断的赋税;那贯通欧亚的商路,能让江南的丝绸、瓷器直抵君士坦丁堡,让士绅商贾赚得盆满钵满;那连接西域与波斯的战略位置,是文官集团推行教化、武将集团开疆拓土的绝佳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