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小南瓜 作品

第二百九十四章 官宣SMES储电技术,国际热议!找到研究的突破口

 “唉~~~”

 “想找灵感太难了!”

 王浩布置给丁志强‘想法作业’以后,也不由发自内心等感叹一声。

 他是真心希望能够找到增强湮灭力的方法。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他也不断的进行研究,希望能从理论角度出发,寻找最有可能的实验方法,但根本没有任何收获。

 现在湮灭力增强的现象已经有了发现,但想要进行深度解析,依旧是不可能的事情。

 海伦、陈蒙檬的研究,最多就是基于湮灭理论,去论证湮灭力增强对粒子产生的性态弱化作用,论证也只是围绕性态弱化的粒子,而不是‘强湮灭力’场。

 那么‘强湮灭力’场,是怎么制造产生的呢?

 王浩还是摇摇头。

 他已经无数次的思考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收获,唯一能够想到的,只是认为反重力实验,可能与之存在关系。

 “何毅、向教授等人,估计是没什么希望,他们的想法固化太严重了。”

 “丁志强……”

 “希望吧!”

 王浩非常看好丁志强,觉得丁志强非常的天才,尤其在一些研究的想法上,都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

 所以他才让丁志强写‘想法报告’。

 当然,只是一个希望。

 王浩并没有完全指望丁志强,还是会自己想一想,也去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和何毅、向乾生等人交流一下。

 两天后。

 王浩去了smes技术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来了不少新人,他们原来都是在潘东的团队工作,现在则是转到了王浩的团队,包括一些电力、电磁学技术人员、工程师,还有一些是计算机工程师。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一个是科学院物理所的电磁学专家员周桂生,另一个是科学院软件所的计算机专家黄文。

 最后就是梁静叶了。

 梁静叶的年纪还比较小,博士毕业也只有一年,一直都跟着潘东做研究,但她表现出了极为优秀的工作能力。

 三人都是smes储能项目团队的组长。

 周桂生是做smes装置高磁线路控制;黄文是软件所的研究员,做的自然是后台系统;梁静叶则是专注于储能线圈调节和安全性把控。

 王浩到了实验基地以后,就见到了周桂生、黄文以及梁静叶,随后马上着手解决最重要的工作--新的人员工作安置问题。

 其他的新人只需要分配到各个技术组就可以了。

 周桂生、黄文以及梁静叶,才是最不好安排的,他们是潘东团队的技术小组组长,来到这边以后,也不可能顶替原来的组长,直接安排担任副组长,似乎也有点不恰当。

 刘明坤是研究组的副主任,他也为此头疼不已。

 比如,他个人的资历、水平都赶不上周桂生,安排周桂生担任一个技术组的副组长,肯定是不适合的。

 好在王浩来了。

 王浩一起见了周桂生、黄文以及梁静叶,他对于梁静叶有些了解,但和周桂生、黄文都不熟悉,重点就还是他们两人谈一谈。

 周桂生是顶尖的电磁专家,针对smes储电装置内部的磁力问题,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

 在谈了一些专业问题后,王浩马上做出了决定,“周教授,我觉得你专门去研究磁力线路控制问题,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这样吧,你不参与技术组的工作,专门负责smes内部磁力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问题。”

 周桂生顿时有些疑惑,“王院士,你们制造出的实验装置,内部磁力问题已经解决了吧?”

 smes储电装置,内部磁力稳定性问题,主要出现在装置开启的过程中。

 现在smes储电装置能够平稳运行,就说明内部磁力稳定性控制没有太大问题。

 王浩笑道,“周教授,我们的目标是研究smes电池。”

 “哦~~~”

 周桂生用力拍拍脑袋,也马上反应过来。

 他们来到这里以后,才知道新团队的目标是研究smes电池,而不仅仅是研究smes储电技术。

 知道,确实是知道了,但接受还是需要时间。

 黄文的安排则是相对简单多了。

 王浩没有和黄文谈,就直接说道,“软件控制是最重要的,研发smes储电技术,后台系统就需要重做,而且计算、自动化以及控制需求更高。”

 他说完看向了黄文,“黄教授,我决定把后台系统部分,分成两个组来完成,一个组专注于检测与数据上报,另一组专注于数据分析、计算以及安全调节。”

 黄文跟着思考着点头道,“这个方法确实好。smes,检测控制非常重要,后台系统的设计,有一半的精力都要花费在检测上报上。”

 王浩点头道,“以后这方面的工作就交给你了。”

 最后王浩看向了梁静叶,“梁组长。”

 梁静叶腼腆一笑,“王院士,叫我小梁就好。”

 王浩轻轻点头。

 她的大眼睛一闪闪的,脸上有些期待又有些紧张。

 虽然王浩公开表示欣赏她的工作能力,但和周桂生和黄文不同,她可没有正式的研究员职位,也只是跟着潘东做项目,受到老师的器重再加上不错的表现,才担任了一个小组组长。

 现实来说,项目组解散以后,她才是最希望加入王浩团队的,否则只能去找其他工作。

 王浩看着梁静叶思考了一下,说道,“小梁,我想让你担任我的助手。”

 梁静叶一愣,“助手?助手是做什么?”

 其他人也认真看过来。

 王浩解释道,“smes储电实验设备运行稳定,我们后续的工作就是测试。而针对smes电池,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

 他说着也看向其他人,认真道,“任何研究最开始,都是进行设计论证,我们需要论证各个方面的技术。”

 “事实上,在你们来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其中最大的难点有两个,一个就是smes储电系统太过于复杂,以此来设计可供航空航天使用的smes电池,好多部分要重新设计,尤其是检测方面。”

 “这其中牵扯的因素,不用多说你们应该也清楚。”

 所有人都跟着点头。

 其中牵扯的因素可不止是设计,还包括一些‘暂时不可控’、最好是绕过的内容。

 以smes储电技术为基础来制造smes电池,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把smes储电装置缩小,而缩小就牵扯到很多因素。

 其中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最直接的就是检测设备。

 smes储电实验装置中,检测设备都是直接运送过来的,有最大型的检测设备,甚至超过了一米高,占据的体积就达到零点五立方米。

 如此大型的检测设备,当然不能放入smes电池设计中。

 问题就在这里。

 如果不放入大型检测设备,如何实现电池各个部分的精准监测呢?

 王浩继续说起第二个问题,“第二就是制冷系统的重新定义。相信大家都明白。”

 制冷系统当然是个问题。

 他们采用的是常规液氮制冷,而液氮制冷需要大量的压缩氮气,就会占据很大的体积,总归制冷系统肯定不能在smes电池的内部。

 “第三,储能线圈。我们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储能线圈是smes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所制造出的储能线圈,是在科学院电工所提供的技术上加以修改,但基础依旧没有变化。

 科学院电工所提供的技术,是基础的线圈环绕技术,主要是限制高磁场以实现安全性,并让线圈排列并联的形式,依靠增加线圈的数量来增加储能总量。

 简单来说,效率不足、数量来凑。

 smes电池,就需要缩小体积下的高效储能了,同时还要注意安全性问题。

 这就是核心技术。

 王浩连续说了三点,也让所有人知道smes电池研发的难度,几乎等于是开启一项新的研究。

 每一个部分都要重新讨论,重新去做设计规划,而且还要攻克好多的技术难关。

 王浩说完才转向了梁静叶,“我们前期,大概会是未来半年到一年,主要工作就是做各个部分的论证。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多。”

 “所以我需要一个助手,一个对于smes有充分了解,对于各个部分的技术,也有一定了解的人,专门做设计相关的记录、汇总。”

 “同时,也需要和各个小组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碰到的技术问题,并对于他们解决问题的想法加以记录、想办法来解决。”

 “等等……”

 王浩连续说了很多。

 他确实是需要找个适合的助理,设计smes储电装置就够复杂了,让他在超过一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精力做其他事情。

 smes电池的设计会更加的复杂,还有很多高难度技术问题要攻克。

 他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和各个小组以及团队每个人沟通,就需要一个助手来分担工作。

 王浩说完看向梁静叶。

 梁静叶认真的点头道,“王院士,我一定努力。”

 ……

 新来的人工作都安排好。

 smes研究组的人员规模近乎扩大了一倍,但smes电池的论证工作,还没有到开启的时候,他们的实验工作大部分也只是等待。

 现在放电实验已经结束,后续就是不断的给实验装置储能,接下来还会和电网相连,试着在储满电能后来一次释放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