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安南新政(第2页)
考核标准非常简单,必须学会大虞语言,祖上来自大虞,同叛逆安南王做出切割。
凡我大虞子民,每人发放五亩口粮田,免除丁税和农业税。
未来安南都护府,征税模式将从直接税改为间接税,纳税主体不再是农民。”
李牧的解释,听的众人是一头雾水,大家只记住了口粮田和虞人免税。
“侯爷,万万不可呀!”
“按照这种做法,要不了几年,全安南都是我大虞子民。
到时候没人交税,光靠其他收入,怕是难以维系开销!”
众人急忙劝阻道。
免税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有度。
对一个政权来说,首先要做的是生存下去,这就需要钱粮来维系。
什么直接税变间接税,他们不清楚,但不征农业税、丁税,他们还是听明白了的。
事实上,李牧也不想搞这么激进。
怎奈安南的情况特殊,军功田免税这是事先承诺好的,肯定不会反悔。
剩下的安南百姓,多是一些老弱妇孺,青壮劳动力极为有限。
要想迅速同化他们,光靠威逼不行,主要还是要靠利诱,让大家看到归顺大虞的好处。
在这种背景下,让一群生产力有限的老弱妇孺成为纳税主体,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从国内的引进移民,基本上都是一穷二白的主,短时间内无力承担纳税重任。
在这种背景下,向底层百姓征税,搞不好征收起来的税款还赶不上征税成本。
何况人性经不起考验,给了驻村士兵征税权,就少不了有人在
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很容易让现在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索性就干脆点儿,只要大家肯加入大虞的怀抱,那么就对农民免征了。
原本出自土地上的税款,全部分摊到盐、铁、酒、茶、粮食交易等商业税中。
同样是在征税,没有直接从百姓手中要钱,官府和百姓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复存在。
“全成了我大虞子民更好,这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至于税收改革的问题,其实也是不得不为之。
按照大虞律,有地纳税的丁户,才需要缴纳丁税。
100亩土地到300亩,视为中丁,征收丁税7钱。
300亩耕地以上,视为上丁,征收丁税1两。
安南地区刚刚被犁了一遍,你们又清洗了一遍。
民间的土地,全部被收归了国有,别告诉我还漏网之鱼。
其他各项税收并入农业税,最高不超过三十税一。
安南两百余万旧民,能够征收起来的税款,顶多也就十几万两。
为了镇守这点儿税款,要动员数万税丁,完全得不偿失。
索性就放下这笔收入,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李牧当即算起了经济账。
抛出地方上的各种摊派,大虞朝官方正税,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之最。
按照大虞律,想要在安南征税,那就是一个笑话。
都护府想要运转下去,那就必须进行税制改革。
相比大虞朝,安南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既得利益集团。
跟着李牧混的功勋集团,尚未扎根地方,大家都没有插手商业。
没有利益纠葛,自然不会反对税制改革。
商税、关税、矿税、铸币税,随便怎么收都行,大家的关注点全在土地上。
只要把承诺的军功田,给大家兑现了,那就是好老大。
“侯爷,税收怎么会这么少?
末将记得,所有男丁都要缴纳丁税,其他各项税收也远超三十税一。
如果朝廷的税收这么低廉,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造反!”
孔玉堂的问话,代表了一众将领的心声。
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非常清楚官府的盘剥有多严重。
突然一天,有人告诉他朝廷的税收其实很低,其他都是地方上层层加码出来的。
正常人的反应,都是难以置信。
“税收本来就是这么多,至于你们多交的,要么是替别人承担了纳税义务,要么就是喂了地方衙门。
你们应该知道,衙门中的三班六房,大部分人都是没有编制的。
县太爷府中的一众仆人、师爷,也是需要花钱的,更不用说花钱打点上头。
这些开销,不可能凭空变出来,所以负担就落到了你们头上。
如此卑劣的行为,本侯不屑于为之!”
李牧解释完后,在众人心目中,他的形象越发光辉起来。
“侯爷英明!”
仔细算完经济账后,原本坚持的一众将领,瞬间没了兴趣。
十几万两的税款,都不一定能够覆盖征税成本,折腾这点儿钱完全没有意义。
这一刻,他们突然明白,为何大虞朝廷经常缺钱了。
按照这种征税模式,经济落后的偏远省份,财政不出现亏空才怪。
即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也征收不了多少税。
与其苦哈哈的征收直接税,不如去捣鼓间接税,来得更加实在。
“别说这些废话了,新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本侯已经替你们减轻了工作任务,后续如果还做不好,那就要问责到个人了。
谁惹出了麻烦,谁负责善后。
本侯要一个安定繁荣的安南,以便接收更多的移民。
安南的土地有多肥沃,你们是见识过的。
若是全部开发出来,养活千万人口不成问题。
然后这只是一部分,西边的三宣六慰,南边的一众土著小国,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
安南都护府重点在“安定南方”,而不是单纯只安南国这弹丸之地。
天下尚未太平,远没有到马放南山的时候,本侯不希望有人掉队!”
李牧再次画饼道。
官僚队伍不能闲下来,军中将领同样不能丧失奋斗目标。
都护府这种机构,本身就是为扩张设立的。
以汉唐为例,都护府一直都在对外扩张的最前线。
官军自带干粮上战场,还能够那么能打,主要是朝廷懂得分享利益。
相比现在来说,古代的军功封赏,那才叫大方。
斩杀敌军首级,朝廷赏赐的土地,都是以顷为单位。
在这一制度下,汉唐才能迅速对外扩张,打出万里山河。
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分蛋糕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利益就渐渐不够分了。
没有话语权的基层官兵,成为了最大受害者,率先被踢下桌子。
士卒参战的收益降低了,作战积极性也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