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安定河北(万字大章)
第496章 安定河北(万字大章)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他们合该有如此下场。”
四月二十四日,随着小满到来,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旺盛生长,籽粒灌浆渐趋饱满。
瀛洲河间县外,刘继隆身着战袄,好似普通屯兵在田间摆弄麦穗,头也不回的对魏博牙兵的下场做出了评价。
相比较魏博的事情,眼下他更在意他面前小麦。
相比较后世每株四五穗,每穗四五十粒的小麦,唐代的小麦普遍只有一两穗,每穗仅二三十粒。
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的小麦产量,而今摆在刘继隆面前的,却根本不是这样。
此刻摆在他面前的小麦,大多只有一穗,少量有两穗,且每穗不过二十余粒。
这样的产量,明显不太对劲,而这也是刘继隆为何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河北之地,自古以粟麦为赋税,兼豆黍杂物,方可让百姓安定。”
“这河北四月种粟而八月收获,九月种麦而五月收获。”
“如今距离收获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可这小麦……”
刘继隆摘下一穗小麦,放在手掌中间搓了起来。
不多时,麦粒被搓了出来,但看似二十余粒的麦子,此刻却只挫出了十余颗麦粒。
这些麦粒大多扁小,若是用来填饱肚子,恐怕需要数百颗才能填饱肚子。
他起身转过身去,只见曹茂、王建、陈炳文、耿瓛、王郅、刘建锋等十余名将领和两名文官打扮的官员站在他身后,更远处则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和官道上的军队。
他将目光投向那两名文官,伸出手示意道:“田间麦子长势喜人,为何麦粒却这么小,还有那么多是空的”
面对刘继隆的质问,两名官员先后上前,他们都是卢龙遗留的官吏,自然知道原因。
“回禀殿下,卢龙镇内的耕地,已经有十年不曾休耕了。”
汉人虽有二易三易的休耕传统,但时局动乱下,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能吃饱就已经不错,谁还会费心费力的去休耕,伺候田地呢。
若是田地被育肥了,转头却被藩镇的将校牙兵抢走,那全家老弱只有饿死。
没有人敢赌,所以自然也就没有人自发休耕。
“不是说燕国公将卢龙镇治理的军民安定怎么会十年不曾休耕”
刘继隆皱眉询问,毕竟此前天下都在吹嘘张允伸将卢龙镇治理得多么好,而今看来却名不副实。
“这、军民自然安定,但也只能说是粗安罢了,不然也不会抛荒那么多田地……”
两名官员汗颜回复,刘继隆听后算是知道了,外人吹嘘的卢龙安定,也只是相比较代北、成德和魏博等周边藩镇罢了。
相比较这些藩镇,卢龙的情况确实还算不错,但和被刘继隆经营多年的陇右和广袤的关西地区来说,那就算不上什么了。
“殿下,今年相较去年来看,或许还会有旱情……”
曹茂忽的上前开口,刘继隆则是皱眉看向他,示意他继续说。
在他的示意下,曹茂也继续说道:“这几日末将南下,也曾派塘骑留意过各城乡村的水井,水井的水位几乎都在下降。”
“这大旱持续多年,今年恐怕……”
曹茂没有继续说下去,刘继隆自然知道他想说什么。
“旱情应该会继续,敕令秦岭淮河以北的诸州县,征募民夫掘井,以耕地百亩为界,每百亩掘井一口。”
“此外,重新修葺河渠堰堤,修建翻转水车和大水车,保证今年能顺利秋收。”
“衙门所征民夫,以两都为每日工价二十钱,其余地方每日十钱。”
“是!”曹茂连忙应下,刘继隆则是远眺起了远方刚刚种下不到一个月的粟苗。
眼下已经是小满,小麦顶多还有半个月就能收获,可粟米却需要到八九月份才能收获。
按照过去近十年的旱情推算,最难熬的无疑是五月中旬到七月中旬。
这两个多月本该是雨季雨水充沛的时候,但这些年来却鲜少下雨。
对此,刘继隆并没有感觉到意外,毕竟大部分朝廷末年,都会被卷入“冰后期气候”。
在冰后期气候中,王朝强盛于温暖期,而温暖期结束后便是寒冷期。
寒冷期导致季风紊乱,最大的特点就是北方持续干旱,南方持续洪涝,世界整体趋势都是在走向寒冷。
正因如此,唐代东北的渤海国可以在河谷种植水稻,而明清却在辽东种植小麦高粱都困难。
好在刘继隆来的时期还算不错,尽管相比较初唐和盛唐来说,如今已经算是寒冷期,但情况也比明清要好很多了。
这近百年的寒冷期渡过后,便会迎来二百多年的温暖期,这对新王朝来说,无疑是好事。
百年的寒冷期虽然难熬,但面对如今地广人稀的局面,只要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好好整顿吏治,这百年时间很快就能熬过去。
只是这些始终是百年后的事情,刘继隆更在意的还是如今。
唐末的灾情只多不少,自己可以杜绝人祸,却阻挡不了天灾,能做的只有尽力补救。
如今敕令河东、河北的军民修葺水渠和挖掘水井,也算是亡羊补牢,能挽回多少是多少了。
“南边情况如何了。”
刘继隆从田间向官道走去,曹茂与众人跟上他脚步:“魏州被讨平,博州的那数百牙兵被讨平也只是时间问题。”
“眼下河北只有成德镇还在割据,不过王景崇的条件不变,依旧想要听调不听宣。”
“听调不听宣,他想的倒是不错。”刘继隆气笑,暗道王景崇无能。
换做他阿耶或耶耶,哪怕成德的牙兵不同意,他们也会想办法解决牙兵,继而投降自己。
倒是这王景崇,不投降也就罢了,竟然还做着试图割据梦。
“令安破胡尽快讨平魏博,随后回师北上进攻成德。”
“吾等暂时不动,就在瀛洲看着成德覆灭。”
“吾不信整个成德镇,就没有几个聪明人……”
诸镇荡平已经成为定局,王景崇找死,但刘继隆不相信所有人都愿意陪着他找死。
这厮若是再不醒悟,恐怕斗大头颅便要由旁人献给自己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已经走到了官道上,翻身上马往河间县疾驰而去……
在他向河间疾驰而去的同时,通过运河能快速了解关东地区情报的洛阳,也很快得到了乐彦祯引官军入城,安破胡一夜诛灭魏博牙兵的军报。
“好啊!好!”
“区区卢龙魏博,殿下亲征,弹指即灭,那所谓成德恐怕也撑不了多久了!”
“哼!河朔三镇,祸害河北百年,如今终于也化作枯骨了!”
“今日班值结束,当浮大白!”
“是极是极……”
当河北军碟送抵洛阳时,南衙中官员尽皆知晓,纷纷喜出望外,与相邻官员交谈了起来。
对于早已接受了刘继隆日后会登基为帝的官员们来说,刘继隆越快称帝,他们心里就越高兴。
自安史以来,藩镇牙兵动辄驱逐刺史、节度使,而刘继隆则是以武力将诸镇讨平,覆灭遣散诸镇牙兵。
如今刘继隆又在河北废除节度使制度,恢复到了都督府、观察使这种文武分治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坏处是限制并降低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好处就是文武互不干涉,许多官员也能安心赴任。
当然,整套制度最为关键的还是看当地的军队情况,如果依旧是藩镇牙兵换个名字继续从军,那许多官员自然不敢赴任。
不过如今天下以汉军为主,便是卢龙镇这种边疆地区,刘继隆也仅仅只是吸纳了区区一万人,仍旧以汉军为主。
有军纪森严的汉军做帮手,官员们便是连卢龙这种地方都敢闯一闯。
只是他们能否下放,这还得看南衙的高进达是如何安排的,所以如今高进达办公的政事堂便成为了许多官员求进之所。
“三月初时,朝廷刚往齐鲁之地派遣了四百多名官员,两千余名吏员。”
“如今魏博、昭义、卢龙皆已收复,以某所见,须得派遣六百名官员,五千名吏员才能堪堪将当地治理好。”
政事堂内,高进达平静的对堂内的刘瞻、萧沟及其他六部、都察院等官员商讨着派往河北的官吏数量。
这个数量说出后,众人均没有表示反对,毕竟盛唐时的吏员多达十万之数,而河北作为曾经的人口重地,哪怕经过百年折腾,其人口数量也并非其余诸道可比的。
五千名吏员,加上当地选拔的部分吏员,差不多也能撑起整个河北,数百万口百姓了。
“是否应该将成德算上”
刘瞻开口询问,高进达听后颔首:“成德有四州,人口稠密,理应增派三百官员出镇,吏员调派三千如何”
“可!”众人纷纷颔首,而高进达也看向了户部左侍郎封邦彦。
“户部估计,若是以朝廷新制,维持这九百官员,八千吏员的州县衙门,所需钱粮大约几何”
面对高进达的询问,封邦彦只是用数据相近的剑南道兑换,再额外增加些开支后,便主动作揖道:
“所耗钱粮约折色在四十万贯左右,不过若是要维持县乡巡检麾下的民兵的话,还需要额外支出八万贯,约在四十八万贯左右。”
“此外,殿下如今所设河北都督府,都督府下辖的官员及兵卒的军饷俸禄,以及日常维系所需,折色约在八十万贯。”
“如今诸镇文册尚未送抵洛阳,但若是以会昌年间诸镇所奏图籍情况来看,朝廷每年在河北所能征收的赋税折色为二百七十万贯左右。”
封邦彦话音落下,堂内群臣纷纷点头,刘瞻更是补充道:
“诸镇奏表朝廷的图籍,肯定有所隐藏,厘清河北人口、土地是件耗费精力与时间的事情,起码需要一两年才能厘清。”
“不过以朝廷新政后的税额,河北道肯定能征得不低于三百万贯的税额。”
刘瞻已经按照比较保守的情况来说了,刘继隆制定的税额,比河北各镇所定税额要低出一半。
河北诸镇零零总总加起来,常备最少十八万兵马,若是连六百万贯税都收不上来,那也不可能维持那么多兵马。
如今刘继隆将诸镇荡平,只剩下个成德,等成德荡平后,即便再增加数万兵马,也不会影响到河北道财政结余的结果。
“若是有三百万贯赋税,河北道的兵马还是得酌情再增加些许。”
“确实,三万五千兵马着实太少了,河北道不比其他地方,北边的奚人和契丹人并不好对付,还需要协助河东道防备鞑靼入寇。”
“若有三百万税额,兴许可以增兵至七万,不过河北、河东的百姓不可用,恐怕得从关西募兵。”
“关西的募兵,军饷似乎不低,河北道能应付过来吗”
“实在不行便削减些兵额,但始终要增加些,三万五千确实太少了。”
刘瞻、萧沟、封邦彦、张淮澄等人纷纷讨论着河北地的情况。
他们也十分防备关东兵马,毕竟两淮及河北、河东的募兵风气确实不好。
若非担心关陇势大,他们都想从陇右募兵调往河北。
陇右的百姓,大多都是逃难和遭受吐蕃奴役的百姓,他们的风气较为质朴,也十分遵守军纪,甚得百官喜爱。
只是陇右募兵,大部分都会选择靠近关陇派,这让许多官员担心关陇派坐大,时刻防备。
然而河北道又不可能不守,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关西的关内、京畿等处募兵了。
“关西的募兵,军饷是多少”
刘瞻询问高进达,高进达闻言则是回应道:“关西募兵,若是在本道境内则每岁十五贯,出道则二十贯。”
“二十贯”听到这个数额,刘瞻及萧沟等人纷纷松了口气。
这个数额,其实与普通边军相差不大,倒也还可以接受。
“既是如此,此事便由高相奏表殿下,让殿下定夺吧。”
刘瞻恭敬作揖,高进达也颔首回礼,接着与众人商讨起了其它。
相较于他们的气氛和洽,此刻洛阳城内却有不少官员因为刘继隆讨灭诸镇而心情低落。
豆卢瑑、裴澈两人借着前往政事堂的机会共处,边走边道:
“河北诸镇即将被讨平,若是刘继隆急切,恐怕此次回京后便要试探了。”
“即便他能忍住,他麾下那群关陇武夫也忍不住。”
面对豆卢瑑的话,裴澈颔首点头:“若刘继隆有异动,便只有兵行险招了。”
豆卢瑑点头表示附和,眼看政事堂越来越近,当即便闭上了嘴,不再言语。
他们走入了政事堂中,而此时高进达与刘瞻他们对河北道的治理已经讨论完毕。
见他们到来,众人纷纷看向了他们,其中以萧沟、皮日休、韦庄三人眼神最为复杂。
豆卢瑑与裴澈恭敬对众人作揖,随后才道:“高相,今岁黄河两岸涂滩,均已令各州县衙门检查,并未发现异样。”
“甚好。”高进达点点头,随后示意二人入内。
二人入内坐下,高进达接着讨论道:“眼下国库中还有一百四十万石粮食及二百六十余万贯钱,此外地方上还有百余万常平粮。”
“殿下讨平河北在即,事后必然需要犒赏,这些无需殿下开口,朝廷理应提前准备。”
“此次殿下对河北动兵十万,因此便先起运五十万贯北上。”
“此外,既然诸位也都说了卢龙兵寡,而养兵自然要粮草充足,故此理应转运粮草北上。”
“眼下东边战事还未告歇,加上还有半个月就要夏收,暂时起运二十万石北上如何”
高进达目光询问众人,眼见众人没有异议,他这才继续颔首:“既无异议,那便如此定下吧。”
“夏收在即,诸道麾下州县衙门好好操办,今年天气与往年相当,提早征收粮食,若地方常平仓粮食不济,也好提前调拨,避免百姓遭罪。”
“此外都察院需得多多巡察地方,若有贪腐官吏,举家发配龟兹而去。”
“诸位,可都记下了”
高进达反问众人,众人纷纷作揖称是,但这时裴澈却道:
“高相,河北讨平,那河北的官吏是从关西调遣,还是就地征募”
“此事已经商议定调,从关西调遣。”高进达皱眉回答。
裴澈闻言却脸色不太好,拱手作揖道:“关西官吏,不过草草学习数年,治理人口稀少的地方倒是不错,可河北人口稠密,又是文风鼎盛之地,以关西官吏治理,是否有些不妥”
裴澈的小心思,高进达只是略微沉思便明白了,无非就是想要培植地方力量来分权朝廷罢了。
只可惜关西的官吏数量充足,即便有空缺,也轮不到这群人顶上。
“此事已经定调,若是裴侍郎有其他高论,不如奏表殿下,令殿下抉择。”
裴澈见状语塞,他自然不敢直接奏表刘继隆,让刘继隆多用世家子弟。
他要是真的敢这么做,关陇那群武夫虽然不敢杀他,但恶心他还是能做到的。
“既然无事,那便都各自回去吧。”
高进达眼见他沉默,当即对众人作揖送客,刘瞻等人也纷纷回礼后离开了政事堂。
几日后,随着关西储备的官吏开始调往河南、河北两道,安破胡也最终攻破了博州仅存的几个县。
城内牙兵尽数被诛灭,安破胡只是休整了两日,便率军北上,每日行军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