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第2页)
看着眼前这么多吃食,看着这些朴实的面孔上满是期待,沈隽意既感动又犯难。
这都是灾民们的心意,每一样都揣着浓浓的感激,可他又不能全收下。
“各位乡亲,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可这些东西我不能收。”沈隽意的声音有些发颤,“你们刚安顿下来,正需要补补身子,还是留着自个儿吃吧。”
“大人,您就收下吧!”李婆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过来,拉着沈隽意的手,“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连点心意都不让表,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啊!”
“就是啊,大人,您要是不收,我们心里不踏实!”大伙儿纷纷应和,“我们知道您不缺吃少喝,可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就当是给我们个报答您的机会吧!”
“大人,这包子您一定得尝尝,”那个妇女眼眶泛红,声音发颤,“我跟我儿子天不亮就起来和面、剁馅、包包子。您给了我们新家,给了我们新生活,全家老小感激不尽。这点心意您就收下吧,不然我们夜里都睡不踏实。”
沈隽意望着眼前这些淳朴的乡亲,心里头热烘烘的。
他们刚从大灾里缓过劲,家产几乎全没了,眼下却要把最好的吃食拿出来谢他。
这包子、鸡蛋饼、鸡汤,哪样不是他们舍不得吃的金贵东西,可都毫不含糊地捧来表心意。
“那好,我尝个包子。”沈隽意到底是被感动了,拿起个还冒热气的包子咬了一口,“嗯,真香!皮儿薄馅儿足,手艺真不赖!”
见沈隽意吃了包子,那妇女喜得眼泪直掉:“好吃就中,好吃就中!您爱吃,我明儿再给您做!”
“大人,您再尝尝我烙的鸡蛋饼!”老太太急切地递过饼,脸上全是盼着被夸的神情,“这饼我用了十个鸡蛋呢,都是我家老母鸡下的最好的蛋!”
“还有我炖的鸡汤!”那老农也往前凑,“这鸡炖了一整夜,汤都熬成奶白色了,香得很!”
“大人,我熬的小米粥也香!”另一个妇女端着碗,“这小米是我从娘家带来的,熬出来又香又稠!”
大伙儿这么热情,沈隽意只好每样都尝了点。
虽说都是些家常吃食,可他尝得出里头沉甸甸的情意。
每一口都是乡亲们的心血,每一样都驮着他们的感激。
“大伙儿手艺都好,我都尝过了。”沈隽意摸了摸有点撑的肚子,说得恳切,“剩下的你们带回去,给娃们、老人们吃。你们刚搬新家,正该补补身子。”
“大人,您天天劳累,得好好吃饭!”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民满眼疼惜,“瞧您都累瘦了!这十个月为我们的事操碎了心,自个儿身子都顾不上!”
“就是啊大人,您得保重身子!”大伙儿跟着劝,“您要有个好歹,我们可咋办?”
“您看您这手,”一个细心的妇人瞧见沈隽意手上的老茧和伤疤,“都磨出这么厚的茧子了!您当大官的,手咋能这样?”
听着这些话,看着这些关切的眼神,沈隽意心里头暖乎乎的。
这些实在的乡亲,用最朴实的法子表达感激,也用最真诚的关怀暖着他的心。
“谢大伙儿关心,我身子骨硬朗着呢。”沈隽意语气温和,“看你们都有了新家,能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比啥都高兴。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大人,您的恩情,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李婆婆声音发颤,“我们全家世世代代都记着您的好!要不是您,我跟小宝还不晓得漂到哪儿去!”
“对,我们的娃,娃的娃,都得知道沈大人的恩德!”大伙儿齐声应和,“沈大人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大人,我儿子昨儿夜里在新房里睡着,高兴得半夜还笑呢!”一个年轻父亲说道,“他说这辈子没睡过这么好的房子!”
“我家老头子也是,”一个老妇人笑着说,“昨儿在新房里转了一晚上,又是看又是摸,说这房子比县太爷家的都好!”
正说着,又有人陆陆续续来送吃的。
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跑过来,手里端着碗蒸蛋,小心翼翼的。
“沈叔叔,这是我娘给您蒸的鸡蛋羹,”小男孩奶声奶气地说,“娘说您辛苦,得补补身子。”
沈隽意蹲下身接过蒸蛋,声音温和:“你娘呢?咋没一起来?”
“我娘在家看小弟弟呢,小弟弟还小,出不了门。”小男孩说得认真,“娘让我一定亲手交给您,还得谢谢您给我们分了这么好的房子!”
“你回去跟你娘说,我爱吃这蒸蛋,谢她的心意。”沈隽意温柔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又问道,“你在新房里住得惯不?”
“惯!住得特别惯!”小男孩眼睛发亮,“房子又大又亮,还有小院子!我跟小弟弟一人一张小床!”
听着孩子天真的话,周围的大人都笑了,气氛更暖了。
这时候,一个中年汉子挤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坛子。
“大人,这酒是我用最好的果子酿的,您尝尝。”汉子笑得憨厚,脸上有点不好意思,“虽说比不上官酒,但心意到了。这酒我藏了三年,本来舍不得喝,给您喝,值当!”
“我还当值,不好饮酒……”沈隽意有点犯难。
“大人,您就抿一口,”汉子说得诚恳,眼里全是期待,“这酒里有我们大伙儿的心意。我们知道您啥好东西没有,可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您要不收,我们心里堵得慌。”
沈隽意瞧着汉子真诚的眼神,到底还是接过酒坛,倒了小半杯抿了一口。
酒不算顶好,却很醇厚,能尝出酿酒人下的功夫。
“好酒!”沈隽意夸道,“谢你的心意。”
汉子听了,脸腾地红了,高兴得直搓手:“大人喜欢就中,喜欢就中!您要爱喝,我回头给您酿坛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