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玖玖 作品

第856章(第2页)

扬州府衙内,一间僻静偏厅已改作重建规划室,四壁挂满江南各州府的舆图,案头堆叠着丈量簿、榫卯图与水文卷宗,墨香与羊皮纸的陈旧气息交织,勾勒出一幅复苏的蓝图。

沈隽意正与三位地方官员围站在丈许长的楠木桌前,烛火将他们的身影投映在铺满图纸的桌面。

扬州知府率先汇报,指尖划过舆图上的粮仓标记:“大人,运河漕运已全线疏通,泰州、镇江的储备粮正陆续抵扬,现存粳米可支撑灾民半年用度。”

“好。”沈隽意颔首,目光转向苏州知府,“民居营建进展如何?”

“回大人,已按您的指令启动选址规划。”苏州知府展开一卷泛黄的桑皮纸,上面用朱墨绘着棋盘式的街巷布局,“这是拙荆参照苏州平江府格局设计的居民区草图。”

沈隽意俯身细观,图纸上南北向的主街与东西巷陌纵横交错,每条巷道都标注着青石板排水沟的走向,房屋基址特意避开了舆图上用蓝笔圈出的低洼区域。

“选址考量周全,”他的指尖沿图纸上的街巷走向轻拂,目光扫过棋盘式布局,“这般规整的路网既便于里甲管理,又能借街巷走向形成天然防盗屏障。”

忽然,他的指尖停在图纸西北角,墨眉微蹙:“但此处需格外留意。”

扬州知府立刻以朱砂笔在图纸留白处记录要点,边写边道:“大人高见!下官亦有一策,还请大人定夺。”

“但说无妨。”沈隽意搁笔凝神。

“除抬高地基外,可在各居住区设集水池。”知府指着图纸上的空地详解,“掘深池铺青石,以条石砌筑池壁,池底埋设陶管直通运河。如此暴雨时积水可顺渠排入河道,平日还能”

他突然停笔笑道,“大人您瞧,池中可养鱼鸭,既增百姓生计,又兼调蓄之能,岂非一举两得?”

苏州知府推了推玳瑁眼镜,兴奋接话:“大人,下官建议主街中央铺设明渠,上覆青石板作路面。暴雨时掀板即可排水,晴日则隐于无形,不碍市容。”

“此计甚妙!”沈隽意提笔在图纸添上暗渠走向,“江南多雨,此类防涝设施必不可少。”

沈隽意直起身,烛火在他眸中映出粼粼波光。

他望向墙上悬挂的江南水系全图,声线如古玉相击:“未雨绸缪,方为长治久安之道。昔年大禹治水,精髓便在'疏而不堵'四字。洪水如猛兽,强行堵截必溃于蚁穴;唯有顺其水性,导流入渠,方能化害为利。”

他走到地图前,指尖沿长江支流蜿蜒滑动:“治水如治世,要在因势利导。”

扬州知府颔首:“大人是说,我等不应只被动防水,更要主动引水、用水?”

“正是。”沈隽意转身取过红笔,在地图上勾勒新河道,“此番重建,当借机重整江南水脉——疏浚淤塞河道、增建控水闸口、完善排灌体系。”

“如此一来,”苏州知府接过话头,“既能防洪,又可保障农田灌溉,又能实现水利惠民。”

“不错!”沈隽意指点地图,“江南为鱼米之乡,命脉全系于水网。我等需让这张水网更趋完善,兼具排涝、灌溉、通航、养殖之能。”

三人越议越酣,围着桌案在图纸上添改不停。

苏州知府展开新图:“大人,关于民居营建,下官提议改良屋顶形制。图中屋面坡度较寻常民居更陡,如此设计可加速雨水排泄,另在檐下设接水槽,引雨水入庭院水缸,既节水又添景致。”

扬州知府补充:“地基除垫高外,可掺入竹炭、生石灰防潮。”

“诸般建议皆需因地制宜。”沈隽意逐一记录,指节轻叩地图不同区域,“沿江地带地势低洼,地基需加高三尺;丘陵区域要防山洪泥石流;平原地区则重排水防潮。”

他忽然停笔笑道:“若想让百姓住得安稳,须让每寸地基都懂江南的水性啊。”

“是。”

随后,沈隽意又取出名册,慢慢提起另外一茬,“据最新统计,待安置灾民达十三万之众,其中青壮男子约四万,妇女近三万。我方才构思出一策,既能解决重建工程的人力缺口,又可让灾民获得稳定生计。”

“愿闻大人高见!”众官员齐声应道。

沈隽意:“以工代赈。”

此言一出,屋内骤然陷入寂静。众人面面相觑,交头接耳,显然对这个新颖的概念需要时间消化。

沈隽意见状,详细阐释道:“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灾民投身重建,按劳付酬。男子日薪二十文,妇女十五文,孩童十文。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工程人手难题,又让灾民凭借双手谋生,维护了他们的尊严。”

这番见解,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众人的思路。

“妙哉!妙哉!”扬州知府激动得拍案而起,茶盏中的茶水溅出,在桌面上晕开深色痕迹,“此法既避免了灾民产生受施舍的屈辱感,又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堪称一箭双雕!”

苏州知府亦连连点头:“大人此策着实高明!往昔救灾多为单纯施粥赠衣,灾民虽心怀感激,却难免自感低人一等。如今以劳动换取报酬,既保全了颜面,又调动了积极性。”

“不仅如此,”沈隽意补充道,目光深邃,“让灾民亲手参与家园重建,能增强他们对新家园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这般建成的房屋,他们定会倍加珍惜。”随后数日,沈隽意与诸位官员反复研讨,敲定了“以工代赈”的详细实施细则。

府衙小会议室里,墙上贴满工种分配表、薪酬标准单和安全守则,案头摆着厚厚的政策文本。

沈隽意端坐主位,翻开文件,开始解读:“先说工种分配。男子承担重体力活,如搬运砖石、挖掘地基、搭建房屋主体;妇女负责和泥、运送小件材料、清理工地;至于孩童……”

“孩子们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