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第2页)
沈隽意亦有同感,却不愿妄加揣测:“许是忧心我的安危。毕竟血浓于水。”
殊不知凌降曜离开大理寺后,并未径直回府,而是拐入一条幽深小巷。
巷子深处,早有黑衣人静候多时。
“凌世子,情形如何?”黑衣人压低嗓音问道。
凌降曜冷笑一声:“沈隽意仍在负隅顽抗,不过已是强弩之末。今夜这封恐吓信当能令他知难而退。”
“若他仍不肯罢手?”
“那便只能用更直接的手段了。”凌降曜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已摸清他们的底细,关键证据所在,我了如指掌。”
黑衣人颔首:“秋大人有言,此事若成,你在平阳公府的地位便稳如磐石。”
“我明白。"凌降曜语带兴奋,“沈隽意这颗眼中钉,终是要拔除了。”
言毕,二人各自隐入夜色。
与此同时,大理寺内,沈隽意与李尚书仍在商议对策。
“沈大人,出大事了!”一名属官仓皇奔入,“方才得报,有人夜闯户部,盗走一批重要文书!”
“何种文书?”沈隽意急问。
“正是我们先前查获的那些账目记录,还有涉及江东军饷调拨的关键证据。”属官愤然道,“守卫称那些人身手了得,来去无踪,显是行家里手。”
沈隽意心头一沉。
这些文书虽非核心证据,却是重要佐证。如今失窃,意味着秋家正在销毁对他们不利的证物。
“看来他们要斩草除根。”李尚书分析道,“先是袭击楚大人,如今又窃取证据,这是要赶尽杀绝。”
沈隽意思忖片刻:“若仅为销毁证据,大可一把火烧了户部库房。特意盗走这些文书,必另有所图。”
“何图?”
“栽赃陷害。”沈隽意眼中精光一闪,“他们很可能要篡改这些文书,反咬我们伪造证据。”
李尚书闻言面色煞白:“若真如此,我等危矣。”
正说着,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很快,衙门外响起厉声喝令。
“大理寺众人听令,奉旨查封!一干人等不得擅离!”
二人对视一眼,俱从对方眼中看出不祥预感。
沈隽意深吸一口气,整肃衣冠:“看来他们动作比预想的更快。”
门外呼喝声渐近,伴随着杂沓的脚步声。
转瞬间,房门被猛地推开,一队禁军涌入,为首的是位金甲将军。
“沈隽意何在?”将军厉声喝问。
“下官在此。”沈隽意上前一步,神色从容。
将军自怀中取出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沈隽意身为钦差,不思报国,反与人勾结伪造证据,涉嫌构陷朝廷重臣。着即刻收押,下诏狱候审。钦此!”
这道圣旨如晴天霹雳,震得堂内众人皆失色。
“沈大人!”李尚书欲上前,却被禁军拦住。
沈隽意却异常平静,他早知会有这一日。秋家既敢动手,必已做好万全准备。
“将军,”他平静问道,“不知是何人指控下官伪造证据?”
将军冷眼相向:“户部侍郎秋景明检举,称你与同党伪造账册,构陷忠良。如今人证物证俱全,你还有何话说?”
沈隽意心中冷笑,秋家手段果然高明。先窃取真证,再反咬一口。
“下官无话可说,愿随将军前往。”他坦然道,“唯有一请,望能面见圣上,陈述此事来龙去脉。”
“哼,”将军不屑道,“入了诏狱,见谁可就由不得你了。来人,拿下!”
几名禁军上前,给沈隽意戴上镣铐。
就在此时,衙门外又响起一阵更为急促的马蹄声。 “且慢!”一道威严声音自外传来。
众人回首,只见王承恩疾步而入,手中捧着另一道圣旨。
“王公公?”将军面露疑惑。
王承恩喘息道:“皇上最新口谕,沈隽意暂缓收押,即刻进宫面圣。”
将军皱眉:“可方才圣旨明明”
“此一时彼一时。”王承恩肃然道,“皇上言此事干系重大,需亲自审问。”
将军虽不解,却不敢违抗皇命,只得让开道路。
沈隽意心中稍安,看来圣上尚未完全被秋家蒙蔽。
距大理寺不远的茶楼上,凌降曜正凭窗观望。
见沈隽意被王承恩带走而非押入诏狱,他面色陡变。
“怎么回事?不是说直接下狱吗?”他质问身旁黑衣人。
“许是皇上临时改了主意。”黑衣人答道,“不过这样也好,在御前他更难翻身。”
凌降曜点头,却仍感不安。他深知沈隽意总能于绝境中觅得生机。
“绝不能让他活着出宫。”凌降曜阴狠道。
途中,王承恩始终沉默,但其神色告诉沈隽意,事态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入养心殿时,沈隽意察觉殿内气氛凝重异常。
皇上端坐龙椅,面沉如水,案上堆满文书。
殿侧跪着的秋景明满脸委屈与愤慨。
“沈隽意,”皇上开口,语气中透着失望,“朕原以为你是忠臣,未料竟做出这等事来。”
沈隽意跪伏:“陛下,臣不知所犯何罪。”
“还要狡辩?”皇上拍案上文书,“秋景明已悉数供出。你等为构陷他,伪造账目,篡改军报。这些证据确凿,你还有何话说?”
沈隽意瞥了眼跪在一旁的秋景明,对方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陛下,”沈隽意平静道,“臣请一观这些所谓证据。”
皇上示意王承恩将文书递与沈隽意。
沈隽意细看之下,发现这些确是从户部失窃的那些文书,但内容已被彻底篡改。原本记录秋家挪用军饷之处,如今全成了指控他与李尚书伪造证据的"铁证"。
且这些篡改极为精妙,若非见过原件,实难辨真伪。
“陛下,”沈隽意正色道,“这些文书确有问题,但非臣伪造,而是遭人篡改。”
“胡说!”秋景明厉声反驳,“这些皆是从你处搜出!上面还有你等的印鉴!”
沈隽意细看,果然文书上盖着大理寺印鉴,笔迹也酷似他的手书。
这让他不得不佩服秋家手段之周密,连这些细节都考虑周全。
“陛下,”沈隽意据理力争,“臣虽不能证明这些文书系伪造,但可证明其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