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第2页)
更显巧妙的是,皇上还以 “加强边防管理” 为由,对各地的军事部署进行了调整。
陛下授意兵部尚书在朝会上宣布:“各地都司应定期轮换,以免久任一地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因此决定,江东都司秋景辉调任河南府知府,河南知府则调任江东都司。”
这道调令看似寻常,甚至可说是对秋景辉的提拔。
从都司调任知府,名义上是升迁。可实际上,这是将他从手握军权的边防要地调至只管民政的内地府县。
秋景辉心中虽有不满,表面上却仍要叩谢皇上的恩典:“臣谢陛下隆恩。”
沈隽意在朝班中目睹此景,心中暗暗佩服皇上的手段。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既达成了削弱秋家势力的目的,又不至于引发剧烈的反弹。
但秋家显然也非易与之辈。
几日后,沈隽意收到消息,称秋景明已开始在私下联络其他大臣,试图结成同盟以对抗朝廷的 “整顿”。
“沈大人,” 李尚书神色凝重地来到大理寺,“我们的人发现,秋景明昨晚在府中设宴,邀请了户部、工部、礼部的几位要员。席间谈论的内容颇为可疑。”
“他们说了些什么?”
“据说秋景明抱怨朝廷对功臣过于苛责,还暗示若继续如此,恐怕会寒了忠臣之心。” 李尚书压低声音,“更为要紧的是,他还提及了太后。”
沈隽意眉头微蹙,有些疑惑,“他提太后做什么?”
“他说太后娘娘明察秋毫,深知秋家的忠心。若有人恶意中伤,太后娘娘定不会坐视不理。”
这番话的意图十分明显。
秋景明在向那些大臣暗示,他背后有太后撑腰,并不惧怕朝廷的整顿。
“看来他们已准备好应对之策了。” 沈隽意沉思道,“我等需做好万全准备。”
果然,几日后的朝会上,便有大臣开始为秋家进言。
“陛下,” 工部员外郎出班奏道,“臣以为,秋侍郎为国操劳多年,功绩卓著。如今朝廷对户部进行整顿,虽说本意是改善管理,但亦不宜过于严苛,以免寒了功臣之心。”
礼部主事亦附和道:“正是如此,陛下。秋家世代忠良,太后娘娘也深知他们的品德。我等理当给予功臣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皇上端坐龙椅之上,面色未改,眼中却掠过一丝冷意。
他自然明白这些话背后的深意。
这是秋家在向他施压,暗示他不可过分针对秋家,否则便是不孝不仁。
“诸位爱卿的忠心朕尽皆知晓,” 皇上语气沉稳,“朕整顿户部,是为了让像秋爱卿这般的忠臣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效力。至于其他事宜,朕自有分寸。”
这话说得极为巧妙,既未直接反驳众臣,也未承诺会停止整顿。
朝会结束后,皇上再次召见了沈隽意。
“沈爱卿,看来秋家并不甘心啊。” 皇上苦笑道,“他们竟敢在朝堂之上向朕施压。”
沈隽意谨慎回应:“陛下,秋家确实有所动作。但他们越是如此,越能证明我等的策略行之有效。”
“朕亦是这般想的。” 皇上颔首,“只是朕担心他们会前往慈宁宫告状。若太后再次施压……”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太后虽不常干预朝政,但一旦涉及秋家的利益,她必定不会袖手旁观。
“陛下,” 沈隽意试探着建议,“或许我等可以加快行动步伐?”
“你有何想法?”
“趁秋家尚未完全反应过来,抢先完成关键的人事调整。” 沈隽意献策,“只要剥离他们的核心权力,即便太后施压,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太过严重。”
皇上沉吟道:“此言有理。那你认为下一步该当如何?”
“臣建议,可借口‘优化人才配置’,对户部几个关键司的司长进行调整。” 沈隽意道,“如此一来,既非针对秋景明个人,
又能削弱他的实际控制力。”
皇上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好主意。朕明日便下旨。”
次日,朝廷果然颁布了新的人事调令。
户部的金部司、度支司、仓部司等几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均被调整,理由是 “为提升工作效率,优化人才配置”。
秋景明虽仍是户部侍郎,但他的嫡系部下尽皆被调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与他并非一心的重臣。如此一来,他在户部的影响力进一步被削弱。
但秋家的反击也随之而来。
当日晚间,太后便召见了皇上。
“皇儿,” 太后的语气带着几分不悦,“哀家听闻你又对户部的人事进行了调整?”
皇上心中一紧,面上却依旧镇定:“母后,这是为了提高户部的工作效率。”
“提高效率?” 太后冷笑,“景明在户部任职多年,对各部门的情况了如指掌。你将这些人尽数调走,这也叫提高效率?”
皇上知晓太后是为此事兴师问罪,只能耐心解释:“母后,朕并未动秋景明的职务,只是调整了部门负责人。这在朝廷之中亦是常见之事。”
“常见?” 太后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皇儿,你莫要以为哀家不知你心中所想。从成立监察司到调整人事,你这分明是想架空景明!”
皇上沉默片刻,最终还是如实相告:“母后,儿臣确实有所担忧。秋家在户部的权力过大,若不及时制衡……”
“制衡?” 太后打断了他,“景明是哀家的兄弟,自小在哀家面前长大,哀家岂会不了解他的品性?你这般行事,可是不信任哀家的判断?”
这话说到了关键之处。
皇上若继续坚持,便等同于质疑太后的判断,这在孝道上是说不通的。
“儿臣不敢。” 皇上只能低头。
“既然不敢,那就恢复原状。” 太后态度坚决,“将调走的人尽数调回,莫要再搞这些小动作了。”
皇上心中虽有挣扎,最终还是点头应允:“儿臣遵命。”
但他心中已然有了新的打算。
既然太后不允许他公然削弱秋家的权力,那就只能用更为隐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