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即白 作品

第247章 飞书·千里问诊

幽云城病营内,药香与病气混杂的气息依旧浓重,但与前几日的绝望死寂相比,已然多了几分挣扎求生的活气。按照萧云倾的防疫章程,病营被更严格地隔离开,健康士兵的营帐也拉开了距离。几口大锅日夜不停地熬煮着姜枣汤,辛辣温热的气息弥漫在营地各处,士兵们排队领取,喝下去驱散了不少寒意。

然而,军医营帐内的气氛却并不轻松。几位须发花白的老军医围坐在炭盆旁,桌上摊开的正是萧云倾亲笔所书的药方和防疫章程。他们眉头紧锁,反复研读,尤其是看到石膏的用量时,疑虑更重。

“张老,您看这方子……”一位中年军医指着药方,语气充满不确定,“麻黄、桂枝、生姜发汗解表,这没错。杏仁、甘草平喘止咳,也在理。可这石膏八钱!还先煎!此物性大寒,主治肺胃热盛。如今士兵们明明是外感风寒,畏寒战栗,高热也是表寒未解所致。此时用如此大剂量的寒药,岂非是雪上加霜?万一引邪入里,伤了脾胃阳气,后果不堪设想啊!”他曾在太医院当过差,对药性相冲极为敏感。

被称为张老的军医捋着胡须,沉吟道:“老夫行医四十余载,伤寒之症见过无数。此方以麻黄汤为底,本是正治。但加入大量石膏,的确闻所未闻。安平县主医术通神,抗疫之功天下皆知,我等本不该质疑。只是这前线将士的性命,实在容不得半点闪失。”他叹了口气,看向旁边一直沉默的赵军医,“赵兄,你意下如何?”

赵军医是军中医官之首,此刻压力最大。他想起昨日巡视兵营时,确实看到几个服了此方后高热稍退、咳嗽略减的重症士兵,但更多的似乎变化不大,甚至有两人腹泻加重了。他内心挣扎,一方面不敢违逆渊亲王严令,另一方面又深恐药不对症延误病情甚至酿成大祸。

“诸位同僚的顾虑,赵某感同身受。”赵军医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疲惫,“此方用药,确乎有悖常理。然元帅严令,按方抓药,不得延误。且安平县主信中言明,此症乃是‘寒包火’,外寒内热,非重用石膏不能清其内蕴之热。前日送来的部分药材,我们已按方熬制分发,眼下已有百余人服药,虽未全愈,却也未见立时恶化。或许……”他顿了顿,像是说服自己,“或许县主洞悉此疫之根本,非我等拘泥于常法所能理解?值此药材匮乏、疫病横行之际,若无此方,我们又能如何?只能尽力而为,死马当活马医了。”

正在此时,帐帘被猛地掀开,一股寒气涌入。君临渊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玄色大氅上落满了雪花,他目光锐利如电,扫过帐内神色各异的军医们,最后落在赵军医身上。

“赵军医,”君临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军统帅的威压,“药方分发,防疫章程执行,可有阻滞?”

赵军医心头一凛,连忙躬身:“回禀元帅!药方已在全力配给,防疫章程亦在严格执行。只是……只是……”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道,“只是军医同僚们对药方中石膏用量过大存有疑虑,恐其寒凉伤正,引邪深入,恳请元帅示下,是否酌情减量?”

君临渊眼神微凝,他不懂医理,但他绝对信任萧云倾的判断。他大步走到案前,拿起那份萧云倾亲笔所书的药方,指尖拂过上面熟悉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她书写时的专注与急切。

“疑虑?”君临渊抬眼,目光如寒星,直视几位军医,“本王不懂岐黄之术,但本王知道,安平县主萧云倾,以活命之术平定南方大疫,救万民于水火!她的医术,是无数条性命验证过的!此刻,她身在千里之外,心系北疆将士,呕心沥血开出此方,制定章程。你们,”他环视众人,语气陡然加重,“却要因你们所谓的‘常理’,质疑她的判断,延误救治的时机?”

他猛地将药方拍在案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本王再说一次!严格按安平县主所开药方抓药、煎煮、分发!一字不可改,一钱不可减!防疫章程,亦必须一丝不苟地执行!此乃军令!若因尔等擅自改动药方或懈怠防疫,导致疫情失控,军法从事,决不姑息!出了任何问题,自有本王一力承担!”他最后一句,掷地有声,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位军医的心上。

赵军医额头渗出冷汗,再不敢有丝毫犹豫,深深一揖:“末将遵命!定当严格按县主方略行事!若有差池,甘当军法!”其他几位军医也被君临渊的气势所慑,纷纷躬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