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欲海魔窟
林木生枯寂的身影如同亘古不变的礁石,矗立在槐树那庞大、扭曲的阴影之下。
玉质鬼眼冰冷、深邃,毫无波澜地扫视着这片人间地狱。
他的目光穿透了破败的屋舍,穿透了时间的迷雾,如同翻阅一本浸满血泪的史册,清晰地看到了这村落从祥和走向毁灭的每一个血腥篇章…
时光倒流,眼前的废墟在林木生眼中如同褪色的画卷般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象:
数十年前,槐荫村如同镶嵌在青翠山峦间的一颗明珠。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村边,滋养着两岸肥沃的田地。
土黄色的屋舍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融入湛蓝的天空。
鸡鸣犬吠,孩童嬉闹追逐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老槐树下,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拉着家常。
张三郎,村里的木匠,手艺精湛,为人忠厚老实,正叮叮当当地敲打着家具;他的妻子张李氏,温婉勤快,虽然生活清贫,但夫妻恩爱,唯一的儿子虎头虎脑,是他们的心头肉。
那时的老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是村民纳凉、聚会、孩童玩耍的乐园,树下充满了欢声笑语。
然而,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如同灭世的巨掌,狠狠拍碎了这份宁静。
记忆的画面瞬间被狂暴的雨水、浑浊的泥浆、震耳欲聋的雷鸣与山崩地裂的巨响充斥!
洪水如同愤怒的黄龙,裹挟着巨石、断木,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垮了堤坝,淹没了良田,卷走了来不及逃走的牲畜…更吞噬了数条鲜活的生命!
哭喊声、求救声、房屋倒塌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良田化作泥沼,房屋倒塌大半,牲畜尸横遍野,数户人家失去了亲人…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整个村落。
昔日的欢声笑语被死寂与断断续续的哭泣取代,空气中弥漫着泥腥、尸臭与深入骨髓的悲伤。
就在村民沉浸在绝望的深渊,对未来一片茫然之际,一个身影出现在了村口。
一个身着破旧道袍,风尘仆仆的游方道士(实为五通化身)。他面容清癯,目光却异常明亮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
他自称云游至此,见此地怨气冲天,风水被破,触怒了守护此地的山神(实为五通伪装),若不及时补救,恐有灭村之祸!
他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实为歪理邪说),将山洪归咎于村民无意中触犯了山神禁忌。
在绝望的驱使下,如同溺水者抓住救命稻草,村民将信将疑地围拢过来。
道士指着村口那棵在洪水中幸存、却显得愈发阴郁的老槐树,声称此树乃山神耳目,需在其下建祠供奉,日夜焚香祷告,献上虔诚香火,方能平息神怒,保一方平安,甚至…能祈求山神赐福,恢复良田!
他详细指点村民如何选址、如何搭建简陋的“五通祠”(他称之为“山神庙”),并传授了所谓的“请神咒”与“献祭仪轨”。
起初,村民心存疑虑,但道士巧舌如簧,利用他们对灾难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渺茫希望,以及重建家园的迫切渴望,成功蛊惑了人心。
在道士的“主持”下,一座简陋却透着邪异的“五通祠”在老槐树下拔地而起。
祠堂建成后,村民在道士的指引下,开始了虔诚(愚昧)的供奉。
起初只是瓜果、米粮,甚至自家养的鸡鸭。道士声称心诚则灵。然而,五通贪婪,岂能满足于这些凡俗之物?
它暗中作祟,村中怪事频发。
牲畜离奇暴毙。清晨发现圈里的牛、羊、猪倒毙在地,内脏被掏空,伤口处却无血迹,仿佛被某种无形之物吸干了精血,只留下干瘪的皮囊和空洞的眼窝。
村民噩梦连连。夜夜被恐怖的梦境纠缠。梦中尽是扭曲交媾的淫靡景象,或是被无形的怪物追逐、撕咬,醒来后浑身冷汗,精神萎靡,仿佛精气被抽走。
女子莫名失贞。有年轻女子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衣衫不整,浑身酸痛,下体不适,记忆却一片模糊,只隐约记得梦中有一个俊美男子与自己缠绵…羞愤、恐惧与莫名的空虚感折磨着她们。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村中蔓延。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道士再次适时出现,他面色凝重,声称山神对凡俗祭品不满,需献上更“虔诚”、更能体现村民“敬畏之心”的祭品——童男童女!
他宣称,这是山神的考验,唯有通过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庇佑与赐福。
在极致的恐惧与愚昧的驱使下,在道士的煽动和少数被恐惧彻底支配的村民带头下,一场惨绝人寰的献祭开始了…
画面聚焦在老槐树下,五通祠前。
被选中的童男童女被洗净身体,换上崭新的却透着死气的衣服。
他们的小脸上满是茫然与恐惧,被父母(有些是自愿,有些是被迫)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颤抖着双手推向祠堂。
道士身着法袍,口中念念有词,手持桃木剑实为引魂法器,装模作样地做法。
随着他一声尖利的呼喝,锋利的匕首刺入孩童柔嫩的脖颈!鲜血如同喷泉般涌出,喷洒在五通祠的门楣、木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