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草甸子猎鹌鹑(二)

    “嘿!这小鹰不错,还会虎抱头呢!”

    文东自言自语嘀咕了一句,立马从猎包里将第一只死鹌鹑取出来。

    死鹌鹑往鹰脚下一放,再用袖子把底下的活鹌鹑一遮挡。

    看不到猎物的小鹰,立马松爪倒把,抓着不久前没吃完的死鹌鹑,又连续啄了几口脑花。

    文东任由小鹰进食,左手将活的那只鹌鹑抓稳转过身来,用背靠着小鹰的姿势挡住对方视线。

    下一步,文东捋顺活鹌鹑的翅膀跟腿儿,来了一个蛤蟆盘腿儿式。

    所谓蛤蟆盘腿儿式,是放小鹰常用的一个处理活鸟的技巧。

    不需要任何绳子或者其他器具,空手就可以让猎物动弹不得。

    说起来原理也很简单,把活鸟的翅膀下拉,然后两条腿儿上拽,利用翅膀折弯的位置卡住两条腿的腿弯。

    这样就能很轻松的将猎物‘盘’起来。

    猎物是活的,手法正确,短时间里也基本不会受伤。

    被盘好之后,猎物没法挣扎跟逃窜,随手放在猎包里就非常安全,也不怕半道上突然钻出来跑掉。

    这种盘鸟的手法常见的小鸟都能用,用的最多的就是春天放松子的时候盘麻雀,兜子里装几十只,到家一只都不会死。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时间,同样的配方同样的操作,草丛里过夜,羽毛被露水打湿哒哒飞不高也飞不快的鹌鹑,被文东又连续逮了五只。

    通过短时间的试猎,文东发现这片草甸子地形的鹌鹑非常厚(数量多),几乎不需要趟多远就能赶出来一只。

    有时候还能遇到三五只成小群活动一起飞起来的。

    几乎每次猎物被驱赶出来,小摆胸都能逮住一只,放鹰六次,成功五只,狩猎效率非常惊人。

    又继续赶杖放了一会儿,情况发生了变化。

    接连两次,小鹰都只抓下一把毛来被猎物逃脱了,文东察觉到了异常,停下赶杖,琢磨起来。

    经过简单观察分析,文东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随着太阳升高温度上升,早上的露水蒸发。

    再趟出来的鹌鹑羽毛干了,起飞速度变快,躲避抓捕的飞行姿态都明显灵活了不少。

    小鹰虽然速度够快能撵得上,但是脚上挂着弦儿呢。

    此时小鹰追击捕猎,犹如戴着镣铐跳舞,下爪的精准度下降,就没法掐到猎物要害,只能掏一把毛下来。

    如果手里的鹰不是小摆胸,而是一只成年鹞子的话,干活儿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

    鹞子个头大,挂上弦儿干活儿也拉得动,现在鹰个头小,受的影响就要明显许多。

    雀鹰迁徙还要晚些日子,现在还不到时候呢。

    现在回家时间有点早,文东也不想改变计划。

    文东四处打量了一圈草甸子周围的地形,确认没有太高的树木之后,一咬牙,将挂在小摆胸腿上的轮胎线摘了下来。

    刚才小鹰捕猎失败的时候,也是很乖的落在了地上,抓到猎物的时候人靠近,也表现的非常稳。

    通过这些细节表现,文东综合判断小家伙跟人的亲和度够用,可以尝试摘了保险绳干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