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材料危机(一)
设备的问题刚刚解决,电子管厂马上就又面临新的困境。
按照周龙啸的规划,他是希望在1956年的十月份就能让电子管厂正式开工生产的。而部里同样也是这个意见,并且按照这个时间给他们下达了命令。
如果进度顺利的话,其实十月份开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是事情偏偏就没有那么顺利。
电子管厂除了生产设备是由苏联提供以外,其实连生产原材料也是由苏联提供。
最初的援助协议里,苏联同意提供小管型一个月,大管型三个月的生产原料,以后则需要从苏联进口。
而这批原材料原定今年四月份就应该到货了。
生产设备大部分都已经安装完毕之后,周龙啸就打算进行下一步——试生产。
一是为了让职工提前熟悉流程,二是检验一下设备。
但是苏联的原材料迟迟不到货,试生产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周龙啸为此也反复找过伊万诺夫,但是已经五月份了,原材料还是没有到货。
一天下午,周龙啸正跟技术科的人研究一台大型设备的改进问题,党委书记陈杰急匆匆地走进来。
“老周,出事了!”
周龙啸看过去,问道:“怎么了?”
“刚刚收到苏联方面的通知,他们提供给咱们的原材料预计要下半年十一月份才能到货。”
“什么!”
如果原材料十一月份才能到货的话,那意味着电子管厂十月份一开工就得停工。
周龙啸心急如焚,急得在办公室走来走去。
开工日期已经作为命令下达给他们,已经没有了更改的可能。
况且国家和人民都在期待着这座共和国明珠的建成,一开工就停产这个结果周龙啸不能接受,厂里也不能接受,国家更不可能会接受。
“现在怎么办?”陈杰问道。
周龙啸准备先向部里求援。
“这样,你马上向部里报告,请他们帮助协调看看,就算不能全部到货,让苏联先发一部分原材料也好。我这边再去找外贸部问问,看看他们能不能从国际市场先弄到一批原材料给我们。”
“好。”
两人马上开始分头行动。
陈杰随即写了报告,向部里求援。部里也派人与苏联方面沟通,但是苏联受到当时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确实没有办法按照原定时间供货。
这条路,走不通了。
周龙啸又跟外贸部沟通,希望他们可以从国际市场买到少量的原材料,至少帮助他们撑到苏联的原材料到货。
但是这条路,同样走不通。
原因还是在于国外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封锁上,想要买到普通商品已经不容易,购买大宗工业原料更是难上加难。
而电子管的原材料又种类繁多庞杂,在当时连一丝缝隙都不给你留的严密封锁下,想要通过进口满足电子管的原材料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无异于你拿着钱求人家卖给你,但是人家不卖。
厂领导班子多次开会商讨,也多次与苏联方面沟通过,但是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一天的厂领导例行会上,从厂长周龙啸到副厂长袁富民,再到党委书记陈杰以及各科室主任,厂领导们一个个全都一筹莫展。
办公室内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一种无力的挫败感萦绕在每一个人心头,所有来开会的人全都默不作声。
办公室内安静地一丝轻微的异响也像一声巨大的轰鸣,挑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党委书记陈杰越想越气,突然摘下帽子,狠狠地扔在桌子上,愤怒地拍了一下桌子。
突如其来的巨响吓了周围人一跳。
陈杰站起来气愤地嚷道:“他娘的,老子当年爬雪山、过草地,长征都走过来了,一点材料还能难住我?”
他又看向下面的各科室主任:“你们别都垂头丧气的,不就是缺材料吗,想办法解决啊!”
各科室主任都不敢说话,纷纷低着头。
副厂长袁富民有些无奈地说道:“主要现在苏联方面肯定是没办法按时供货了,而通过国际市场购买也没有办法。”
陈杰一下子急了眼:“照你这么说,工厂就不开了?”
“你看你急什么,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现在就去部里,请他们向上面反映,从国家的层面跟苏联沟通。”
陈杰说完就急匆匆地往外走。
“老陈。”
周龙啸叫住了陈杰。
周龙啸从刚才开始就一直默不作声。但他不说话不是因为灰心丧气,而是他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别的打算,一个从他在苏联时就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的计划。
“如果苏联能按时供货,那原材料早就应该到了。你跟部里反映,现在也只是给国家添麻烦。苏联他们现在的情况也很棘手,肯定是顾不上我们了。”
“那你说怎么办?”
周龙啸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用国产材料怎么样?”
众人齐刷刷地看向周龙啸。
这个想法其实周龙啸早在苏联的时候就有了,他最初的构想是等开工以后在逐步使用国产材料替代,慢慢降低使用苏联进口材料的比例,最终全部使用国产材料。但是现在这个想法只能提前。
“什么?”陈杰目瞪口呆地望向周龙啸。
“我们用国产材料来进行生产,你们觉得怎么样?”
众人又是沉默不语。
他们的沉默其实是有道理的,如果国内可以稳定供应原材料,那又何必费劲去国外进口呢?
以镍材为例,镍材是电子管的主要结构材料,几乎占到全部用料的70%,然而那时的中国甚至还没有发现镍矿。
周龙啸见众人沉默,站起身来,扫视了一圈。
“我们现在生产的电子管,所有的东西都是国外的。技术是苏联的,设备是苏联的,连原材料都是苏联的,一只电子管只有空气是国内的,可是电子管是真空的,唯一的空气都被我们抽走了。这样可不行。即便我们能自己生产电子管了,生产材料都不能自足,还是要受制于人。就像现在这样,对方一断货,我们就只能干瞪眼儿。”
下面的一位部门主任说道:“但是现在国内还没有办法生产我们需要的原材料。”
“那就想办法让他们生产!实在生产不出来,那就找别的材料替代。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吗?”
“我看行!”陈杰支持地说道:“你说的对,我们现在就算可以自己生产电子管了,可是如果连生产材料都不能立足国内,生产的主动权就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还谈什么扩大规模,增加产量。而且生产成本也太高了,进口一吨镍材我们要用两百多吨小麦去换,国家的负担太重了。”
周龙啸拍了板:“那就这么定了!马上叫各车间技术负责人全部来这里开会,研究材料替代方案。”
事实证明,这群走过长征,从抗战中锻炼中来的厂领导是不可能被镍材难住的。比这个情况更严峻的问题都不曾挡住过他们,这个困难更不可能。
研究替代材料方案的会议从上午开到深夜,中午和晚上的时候大家就端着饭盆在桌子前,边吃边开会。
这场替代材料的讨论会进行了整整三天的时间。
一个大概的文件终于被整理了出来。
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关键材料有647种,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化工材料等等。每一种都研究选择了一到两种替代方案。
周龙啸很快就把情况报告给了二机部。
二机部层层上报,这份国产材料替代研究报告最终送到了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桌子上。
批复只有四个字:全力支持。
一周以后,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等八个工业部部长带领下属厂矿领导和技术人员二百多人来到了红旗电子管厂参观问询,详细地了解了电子管厂目前所缺的材料。
冶金部技术司当即承包了一部分金属材料的供应,其他各工业部也纷纷承担了一部分,而暂时还不能供应的,就各自认领,把材料清单带回去试制替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