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受命(第2页)
周龙啸接过文件问道:“苏联专家现在是被安置在哪里,我想先见一见,多请教请教学习学习。”
陆部长指了指周龙啸,笑着看向秘书:“你看看,人家对他的评价是一点没错,真是个急脾气。”
周龙啸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这个你放心,我知道,你之前是主管农业方面工作的。管理一座电子工业工厂肯定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中央已经跟苏联方面沟通好了,由他们负责帮我们培训工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等到厂领导班子和各技术总工全都确定下来,会送你们一起去苏联学习。这段时间好好陪陪家人,这一走可能就是一年。”
周龙啸点点头:“我明白,我会做好准备,随时听候党的调遣。”
陆部长又笑着看了一眼周龙啸,拍拍他的肩膀说道:“不要辜负党的信任。”
“是!”
陆部长又随意交代了几句,便带着秘书离开了。
陆部长一回到车里,就命令司机马不停蹄前往下一个地点。他准备去见其他厂的厂长人选。
车子刚开出不远,秘书坐在前排,通过后视镜看了一眼陆部长。
陆部长察觉到了秘书的目光,问道:“怎么了?”
“部长,有个问题我不知道当问不当问?”
“你说。”
“您想见各个厂的厂长人选,直接通知他们让他们来见您不就好了,这样来回跑也太操劳了。”
“不一样的。我突然去见他们和通知他们来见我不是一回事。通知他们来见我,他们难免不会四处打听消息,提前做好准备。我这样突然造访,就是不给他们准备的机会,能更清楚了解这个人。苏联援助的这141个工业项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各个厂的厂长是关键中的关键,他们可能会影响这个项目的成败与否。厂长的人选丝毫不能马虎。”
“那您觉得刚才那位周局长怎么样?”
陆部长想了想,说了四个字:“外秀内刚。”
“什么意思?”
“你刚才见了那位周局长,你对他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身材高大,不过说话声音不高,戴着一副眼睛,感觉斯斯文文地很有学问的样子。但是他脾气真的好急啊。”
“你说的对。身材挺拔,说明精力充沛。外表仪表堂堂,更容易产生号召力。最难得的是,他年龄不大,身上却有长者之风。这种气质是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充实地过程中才会形成。他们报上来的资料里有一篇这位周局长写的文章,我看过了,非常有见地。可是他只上到了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连初中都没有上过。”
“二年级?那这位周局长平时肯定非常用功啊。”
陆部长点点头:“一定是下了苦功夫的。这就说明这个人勤奋好学,长期积累,外表才会有这种秀气。而且他今天见了我这个中央的部长,脸上一点谄媚的神色都没有。说明这个人内心刚正,不唯上。47年三查整党的时候,晋绥地委推行“左”的那一套,他敢站出来明确反对错误主张,很有勇气啊。厂长这个位置,对上要向中央交代,对下要管理团结员工,这里面有些很细的东西,武夫是不能胜任这个位置的。但是这件事同样也不是缝绣花枕头,软秀才也不能胜任。就他这种外表秀气,但是内心刚正的人,刚好合适。”
“看样子,您对这位厂长的人选十分满意啊。”
陆部长笑了一下,随即又严肃了起来:“但还是得看他以后的表现。”
自从陆部长走后,周龙啸已经完全没有了工作的心思,他内心沉浸在巨大的狂喜和兴奋之中。他恨不得马上找人分享这个喜悦的消息。
好不容易等到下班的时间,周龙啸骑上自行车就往家跑。
到家之后,他把自行车停在一边,就着急忙慌地往屋里走,一边走一边喊。
“桂枝啊,桂枝。”
尹桂芝是周龙啸的爱人。
“喊什么啊,着急忙慌的。”尹桂芝挺着肚子从里屋迎了出来。
尹桂芝已有五个月的身孕,肚子已可见到隆起。
见到尹桂芝,周龙啸冲了过去,弯下身,搂住腿部,将尹桂芝举了起来转了一个圈。
“呀!”周龙啸突然的举动让尹桂芝吓了一跳。
在那个年代,周龙啸的这个举动不可谓不大胆。
尹桂芝的脸“唰”的就红了。
周龙啸的母亲听到动静,赶忙从厨房走了出来。
“呦!臭小子,你干什么呢?”
母亲几步小跑过去,朝周龙啸的后背就是一巴掌。
“不知道你媳妇儿怀着孕呐。”
周龙啸把尹桂芝放下,兴奋地说道:“今天二机部的陆部长来找我了,要调我去正在筹建的电子管厂当厂长!”
“二机部?那不是中央负责军工的部门吗?”尹桂芝疑惑地问。
“对,国家要把苏联援助的电子管厂项目落在北华市,地点已经选好了,要调我过去当厂长!”
“你在农林局干得好好的,干嘛要去当厂长啊。”尹桂芝不解地说道。
“你懂什么,这是国家第一座现代化的电子管厂,你知道她的分量吗?这是无上的光荣,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感觉我现在就好像驾驶着一艘新船行驶在时代的浪潮中,四周波涛汹涌。”周龙啸边说边摆出一副驾驶着船的样子。
“但是我不怕。我知道曙光就在前方,哈哈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周龙啸一边说一边大笑着走进了屋子。
母亲看着兴奋的周龙啸,朝儿媳妇问道:“这厂长比局长还大吗,他怎么兴奋成这样?”
“妈您别管。”
“好好好,我不管。”老太太说完又去厨房做饭了。
尹桂芝站在门口皱起眉头看着周龙啸的背影,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叹了口气说道:“这下好了,你爸啊,更没空管咱娘俩了。”
晚上吃完饭后,周龙啸坐在书桌前打开了陆部长交给他的文件。
台灯发出暖色的灯光,洒在他面前的文件上。
工厂初步规划的规模是占地十三万四千平方米,预计职工四千一百余人,投资规模一亿零三百五十万。
这个规模在当时的整个亚洲范围内,可以说是绝对的第一,称之为新中国工业的掌上明珠丝毫不过分。
但是周龙啸心中并不满足。
他看着文件,心中升腾起一股按捺不住的激情,一股迫切的想要为之奋斗的热血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着。
他在心中开始设想未来电子管厂的样子,想象着她的生产车间,她的职工宿舍,她的办公大楼,巨大的兴奋和喜悦充斥着他的内心。
他在心中暗自发誓:他要带领红旗电子管厂站在全世界电子工业的顶峰。
那一年,我国的人均gdp仅为56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红旗电子管厂的建设注定是艰难而曲折的。但是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那群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红旗电子管厂最终也确实以另一种方式站在了世界的顶峰。
只是很可惜,这个梦想并没有在周龙啸的手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