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盏茶半杯湖底沙 作品

第57章 河东新政

    灭亡代国后,李二凤并没有立刻班师,他在云州待了十多天,仔细对整个河东之地做了规划。

    第一步就是撤郡设府。

    他把晋国与代国一共十二个郡,组成河东道,重新编为九个府。

    从北往南依次是大同府,包括原云中郡全部,以及雁门北部三县,大概位置就是大同市外加整个乌兰察布,以及周边地带,共十县,重新统计人口为三十九万。

    朔州府,由定襄郡西部三县,顺化郡北部四县,及呼和浩特以南的大片地方组成,共八县,人口三十三万。

    忻州府,由马邑,定襄,雁门三郡的一部分组成,包括雁门关在内,共八个县,人口四十六万。

    阳泉府,由文成郡六个县,马邑郡两个县,上党郡北部两个县组成,共九个县,人口四十八万。

    太原府,还是原来的太原郡地盘不变,共十三个县不变,人口一百一十六万。

    吕州府,也就是吕梁地区,由西河郡八县,顺化南部三县组成,共十一县,人口六十九万。

    汾州府,由平阳郡原本十个县组成,人口六十一万。

    河东府,由原河东郡十个县组成,人口六十三万。

    长治府,由上党和高平郡(晋城)合并,共十二县,人口六十五万。

    总计九十一个县,人口五百三十九万,其中被唐军查出来的隐户有一百一十万左右,占总人口的两成。

    划出九个府之后,李二凤又确定了府兵。

    他把每个府在册府兵规定一万二千人,六千驻防本地分十二校,其中轻骑两校一千人,重步兵五校两千五百人,轻步兵三校一千五人,弓弩手两校一千人。

    十二卫在每个府的兵种都不同,就那左骁卫来说,在太原是一校轻骑,在河东可能就是一校重步兵。

    总之每一卫的兵种都要齐全,方便组建机动混成军团。

    剩下六千外调,或是去边关戍边,或是组建机动军团,三年一次轮换。

    每个府在留军田九十万亩,每户府兵分田五十亩,三十万亩备用,府兵战死后,其妻儿可再种军田三十年,若三十年后,家中没有人继续成为府兵,军田就得上交。

    三十万亩备有田就是为此准备,平时可以租给府兵家人打理。

    而且军田不用交税。

    府兵不参与屯田,驻防本地的六千府兵分两批轮休,根据时节每一个月或半个月一次轮换,属于半脱产士兵,只有机动军团才是全脱产的府兵。

    另外府兵不发军饷,只发军需品,不过那三十万亩备用田的收入,可以用来给府兵发少量补贴。

    这样一来,九个府就有十万八千府兵,平均五十人一个兵,除去留守兵力,还可以组建一支两万人的机动兵团。

    卫戍边关再去一万多人,剩下一万多人就可以充实长安,组建十二卫机动军团。

    当然,现在这些府兵要全部留在河东道。

    虽然各府人口差异很大,看起来不公平,可世上哪有什么绝对公平的事,军田上公平就行了。

    其次,李二凤还做了税制改革规划。

    在农业上,实行摊丁入亩,把原来的每亩交粮一斗三升,改为交了粮一斗五升,钱一百,废除人头税,户调税。

    户调税,每年每户要绢三丈,麻三斤,布两丈五,这些东西起码值三四贯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还是有点压力。

    现在李二凤决定不收了,全部加到田亩里面,一户人家哪怕有二十亩田,也能少交一两贯钱。这还不算人头税,每丁每年要交的一百多文钱。

    田越多越吃亏。

    相当于把百姓的户调税,平分到世家地主头上去了。

    如今河东道田亩大约四千万亩,除去军田八百一十万亩,剩下三千二百万亩,一年的税入就是四百八十万石粮,三百二十万贯钱。

    这还只是农业。

    商业方面,李二凤准备撤废关所税,也就是过路钱,再设立市舶司,收取商品价值税,店铺营业税,并集中管理大宗商品交易。

    拉货的马车出城入城,必须要有市舶司的交税凭据,货物数量种类要与清单相同。

    另外再废除城市摊位费,鼓励小贩经济,鼓励家庭作坊,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让钱流动起来,城市居民都能有赚钱的地方。

    然后再慢慢抬高粮价,实行最低粮价与粮价最高涨幅规定,让农民不至于太吃亏。

    粮食价和农民稳了,江山才能稳。

    再加上城里的居民也要把户调税,加到住宅上,以住宅大小缴纳居住税。

    这样三种税算下来,河东道岁入绝对超过千万贯钱,看着多,其实平均下来也就没人每年两三贯钱左右。

    以这个世界的生产力来看,并不算多。

    如果完全推行,等天下统一后,李二凤估计,绝对会超过宋朝的经济和岁入。

    写好计划,李二凤立刻找来杜克明和杨广商量。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一个在晋阳,一个在汾州,他身边擅长内的人才,目前就杜克明和杨广两人。

    二人来后,李二凤就把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杨广听后当即拍手叫好。

    “二郎你这想法简直太好了,如果推广开来,世家和豪族几百年来不受控制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百姓没有了人头税的限制,可以放心生养,也不用当心没田交不起丁赋,寻求世家的庇护,成为隐户。”

    “国富民丰,兵强马壮的景象指日可待。”

    “表叔以往还只是觉得你打仗厉害,没想到在施政方面也有如此天赋。”

    杨广感慨的说着,心里却非常意外,二凤这小子平时也没接触过什么政务,怎么懂得这么多?

    难道真是天降真龙,什么东西一看就会,一学就通?

    虽然杨家也是世家,但李二凤许诺过,以后会给杨家一个不小于关中的大小的封地,他自觉就代入到领主的位置上去看问题。

    结果发现世界大强,对上位者的统治,有极大的掣肘。

    换做是他,也要想办法削弱世家。

    还有这些政策,简直就是强国之基,如果能长期坚定不移的推行,四海靖平,天下归心,国富民强,绝不只是一句歌功颂德的大话。

    杨广越看李二凤,越觉得欣赏。

    这小子有大才,脾气和做事风格也跟他相似,大腿一定要抱好。

    就是这爱好......

    让人一言难尽啊!

    想到晋国的皇后,贵妃,以及代国的王后,杨广看李二凤的眼神就变得古怪起来。

    “表叔,世家这东西存在即合理,它不能太强,但也不能没有,打压可以,却不能太过敌视,他们至少有底线,讲规矩,守传承。”

    “真要把世家打死,让商人和...做大,那你就知道什么什么叫后悔了。”

    李二凤没有发觉他眼神的改变,轻笑着摇摇头。

    “商人?商人怎么可能做大,你跟表说开玩笑呢!”

    杨广看着李二凤,一副你在讲笑话的样子,商人那种见利忘义,只要有钱什么都能出卖的家伙,只要是个合格的皇帝,也不会允许他们做大啊!

    商贸必须鼓励,毕竟无商不活,但商人的地位一定要打压,这是几百年来的共识。

    李二凤笑了笑,没有说话,转头看向杜克明,想听听他的意见。

    杜克明正皱着眉头,见李二凤看了过来,他连忙抱拳道:“政策是个好政策,只是土行起来阻力不小啊!我担心.......”

    “没什么好担心。”李二凤摇头打断:“我军现在把河东的世家,豪强都打怕了,正是推行的时候,话讲不通就用刀去讲,我会留十万大军在河东,一边推行府兵制,一边推行摊丁入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