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盏茶半杯湖底沙 作品

第114章 蜀军撤退(第2页)

    他惋惜的看着马孟银,叹气的站了起来。

    “孟银兄你我惺惺相惜,却相逢恨晚,这酒再喝下去,只是徒增伤感,今日就到这里吧!”

    “为纪念孤与孟银兄的友情,孤仅次愿学晋文公退避三舍,率军后撤三十里,不为别的,只为不让孟银兄在李轨面前难做。”

    “今日我先退去,望兄长珍重,来日战扬相见,切勿对小弟留手。”

    说完,李二凤一脸醉意,摇摇惶惶想要上马,几次未能成功。

    马孟银见状,叹了口气,迅速上前将他扶上马背。

    “秦王,兄只恨早生能十年,此时才与贤弟相遇,他日交战,望贤弟也不要对我留手,若有来生,兄必在贤弟帐下效犬马之劳。”

    说完,马孟银亲自牵马送了李二凤一程,直到亲兵来接,这才将他交给亲兵。

    看着李二凤回到军中之后,唐军真的后撤,马孟银心中无比感动。

    这时,一名将领上前责问道:“将军为何不趁李元凤醉酒杀了他?”

    “而且,李元凤此时醉酒,我们若此时追击,唐军必然大乱,将军既已失去一次杀李元凤的良机,却不可在错失击败唐军的良机啊!”

    听到这话,马孟银吐着酒气怒骂道:“再敢胡言,我先杀了你。”

    “你。”将领脸色涨红,没想到马孟银会如此不留情面。

    马孟银却冷哼一声,直接推开将领,跨上了战马。

    “撤军。”

    看着马孟银率军离开,将领握紧了拳头,半晌才忍着愤怒跟了上去。

    另一边。

    李元凤率军离开后哪有半点酒醉的样子。

    他双眼放光的骑在马上,嘴角露出莫名的微笑。

    “殿下不是打算劝降李轨吗?为何还要施离间计。”看着李二凤,秦叔宝疑惑的问道。

    “你看出来了?”李二凤回头诧异的看着秦叔宝。

    秦叔宝不好意思的笑道:“自从殿下上次提醒后,末将就琢磨了一下兵书,加上平时殿下的提点,有所明悟。而且末将身为局外人,当然看得更清楚。”

    “不错,能用心思考就有成为名将的潜力,将来有机会让你出去独当一面,好好历练一下。”李二凤对秦叔宝笑了笑,随后道:“诸国联军未退,李轨岂会轻易投降?”

    “掌握权力的人,最舍不得权力,不到最后不会甘心,之所以跟马孟银说要劝降北凉,不过是麻痹他,拖延时间罢了。”

    “那殿下就不怕马孟银不中计?”秦叔宝又问。

    “不中?”李二凤呵呵一笑:“当他策马过来到我跟前时就已经中了,只要我和他有说有笑的多聊几句,然后才撤兵,李轨就会怀疑了。”

    “而且我以诚相待,以马孟银的为人,岂能拉得下脸面?”

    李二凤笑了笑,看着秦叔宝继续道:“我这两天可没少研究马孟银的性格和为人,不敢说完全把握了他的性格和脾气,至少有七成,加上在阵前他和吕锦的眼神交锋,我就料定此人逃不出我的掌心。”

    “君子欺之以方......”

    李二凤笑了笑,没在接着往下说,后面的话就不适合说给秦叔宝两人听了。

    “待会扎营以后,叔宝留守大营,广树旗帜,每日营中炊烟要确保两万人的规模,但不要主动出击与北凉军交战,做出等李轨答复的样子。”

    “天黑后,吕锦与我率一万轻骑离开。”

    本来有马孟银在,留吕锦更好,可吕锦这暴脾气,李二凤又担心他忍不住露馅。

    “离开?”吕锦惊讶的问道:“大王准备去哪?”

    “去哪?”李二凤看着吕锦笑道:“我们在这关西之地,除了西凉,还有谁是敌人?”

    “蜀军?”

    秦叔宝和吕锦同时问道。

    “对,就是蜀军。”李二凤大笑道:“只怕他们现在已经得知了我们在武威的消息,可我突然率一万大军出现在他们身后,蜀军会不会很惊喜?”

    原本李二凤是打算破了薛举再与李靖联合破蜀,现在关东联军威胁就在眼前,李二凤不打算再等了。

    这次把蜀军赶走就好,不求灭其主力。

    至于一万骑兵少不少,李二凤觉得够了,对付没有多少骑兵的蜀国,一万骑兵无论怎么打都能让蜀军在陇西待不下去。

    而此时,蜀军大营中正在为是否撤军争论不休。

    先后收到突厥和薛举战败的消息,韩奕直接建议诸葛陵撤军,避免与主力唐军的决战,保存实力回到蜀中,然后趁大唐应付关东联军之际,起兵伐楚。

    可关天宇和张兴却反对撤军,认为大军出川寸功未建,空耗钱粮,就这样被李元凤吓回去实在丢脸。

    而且他们有十五万大军在手,自认为足够与李元凤一战。

    韩奕却拿唐军与薛举决战时表现的战力反驳,认为,论正面决战,现在蜀军的战斗力无法与唐军抗衡,在战斗意志上更是弱了不止一筹。

    加上唐军骑兵众多,蜀军的骑兵总共不足一万。

    韩奕认为继续打下去,早晚被李元凤和李靖联手绞杀在关中。

    接着关天宇等人又拿联军说事,认为李元凤不会在关中久留。

    韩奕却说联军愚蠢,几十万大军聚集弘农,即便拿下弘农还有潼关,只要在潼关放三万兵马,哪怕五十万大军轮番攻城,昼夜不停,也能守半年以上。

    半年足够李元凤绞杀他们。

    见几员大将争执不休,诸葛陵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韩奕的意见撤兵,不过却不伐楚,而是退回汉中等待时间。

    可就在这时,李二凤身在武威的消息传到了蜀军大营。

    蜀国大将又出现了分歧。

    认为该臣李元凤攻略北凉之际,吃掉分兵攻打西凉的唐军。

    韩奕却认为唐军骑兵机动力强,李元凤回援的速度比他们进军的速度要快,他们不可能轻松灭掉唐军。

    最终耽搁了一天时间,诸葛陵还是选择了暂时撤兵,比上次还要坚决。

    不是因为韩奕说的原因,而是李元凤放着威胁更大的蜀军不打,反而去打北凉,这其中必有蹊跷。

    甚至可能是针对蜀军的诡计。

    诸葛陵看不出来,所以不敢在关中久留,担心蜀军向突厥人那样,莫名其妙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