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盏茶半杯湖底沙 作品

第130章 改革工匠制度

    孙思邈不知道李二凤内心所想,点点头道:“老道在山野之中每发现一株药材,都是经验,每治好一个病人也是经验。”

    “这途中可能发现新的药材,发现新的病症,每了解一样新药,每治好一个新出现的病症,都是修行,都是积累。”

    “新发现的病症和药材,老道将它们总结起来,归纳出来,常遇见的病症老道可以通过积累,琢磨出更好的治疗方法,调制更便宜的配药。”

    “然后把它们传给后人,这样后人才能更好的应对病魔,这才是老道的追求。”

    “相反,留下来培养名医虽好,可也制约老道。”

    “有些新药从前没有记载,分布在天南海北,新出现的病症也是如此,只要老道亲自走遍天下,走遍大山,一个个去尝试才能把它们发现。”

    “才能了解药材的生长环境,周期,了解新病症出现的诱因,不然光凭道听途说,胡乱总结出来的东西,就是遗祸后人。”

    孙思邈这话很明白的告诉李二凤,王府虽然可以给他提供最好的人力物力,但有些新东西,靠人力物力是没用的。

    只有亲自去尝试。

    如果有人愿意跟着他跋山涉水的吃苦,孙思邈不介意带两个同行,这样还能相互讨论验证。

    可他不相信会有人愿意像他一样过着野人的生活。

    原来是这样的修行啊!

    白期待一扬。

    听完孙思邈的讲述,李二凤有些失望,不过对于孙思邈的志向李二凤还是非常敬佩。

    是啊!百姓一般面临的病症,有太医教出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应付,创新和发展,才是对后世最大的遗泽。

    孙思邈一个方外之人,本不必理会人间疾苦,可为了解决世间病痛,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跋山涉水走遍大地,风餐露宿也不吃劳苦。

    这或许就是无私吧!

    李二凤做不到,心里却无比敬佩这样的人。

    看着眼前胡须全白的孙思邈,李二凤再也没了挽留的心思,他双手抱拳,躬身对着孙思邈行了个大礼。

    “道长高义,小王佩服不已,当受小王一拜。”

    “使不得,使不得。”

    孙思邈满脸笑容的将李二凤扶起,“秦王也是心系百姓,这个提议在老道看来非常好,如果推行,能解决许多百姓治病的问题。”

    孙思邈松了口气,只要李二凤不强留,他就放心了。

    李二凤笑道:“比起道长的远见,小王的目光还是短浅了些。不过道长放心,医学院的事小王会继续下去,道长往后有了著新的发现和著作,还望送与医学一份。”

    “小王也不白要......”

    不等李二凤说完报酬,孙思邈便摆摆手:“都是身外之物,老道专研这些,本就是要留给后人,秦王愿意推广那再好不过。”

    “老道以后到了长安,也会去传授一些经验。”

    听到这话,李二凤当即明白孙思邈要离开长安了,不过他没有再次挽留,他拿出一块秦王金令交到孙思邈手上。

    “感谢道长为苍生所做的贡献,小王明白道长不在意身外之物,不过这块令牌还请道长收下,以后道长若是遇到麻烦,但凡唐军所在之地,都能凭此令牌,让各地为道长提供帮助。”

    “各家收扬的医术道长也可随意去翻阅,若谁敢不从,道长尽管送信至长安,与小王说明。”

    对于医术李二凤还是挺在意的,不为别人也要为自己,谁敢保证自己一生都不会生病?

    孙思邈没有拒绝,有些时候,他确实有不少事要人帮忙。

    那些前任留下的藏书,他同样有心涉猎一番,不过他并不打算凭令牌上门,让人不喜。

    送走孙思邈,李二凤便叫来太医令,把医学院的事情交代下去。

    既然有了这个想法李二凤便不会拖沓。

    他还让太医院根据常见的病症,主持编撰一本简单易学,用药又便宜的医书,在民间推广。

    李二凤虽然不懂赤脚医生手册,但他有权有人,只要肯上心,自己编一本出来也不是难事。

    隔天。

    李二凤去了视察了将作监和新城的建设,他打算后天就启程,领兵对阵联军。

    自然要趁剩下这两天走走看看,要是发现问题还能在离开之前解决,不用拖到最后想解决都麻烦。

    还好,无论是工人还是工匠都很负责,工头也很自觉,没有做那些城墙充草的勾当。

    将作坊兵器的质量也过关,李二凤试过好几副库存铠甲和兵器,都没有问题。

    现在渭水作坊已经建立起来并投入使用,六千多工匠学徒,利用水力,采用流水线分工制作,一个月能打造七千多套唐军制式铁甲,外甲三千套,内甲四千多套。

    还有刀剑,战斧,长矛,马槊,弓箭,强弩等等不在少数。

    城内的将作监工坊则主要负责研发,以及制作高端武器,将军铠甲,佩剑,硬弓等等。

    除此之外,还根据李二凤提供的一套玄甲军制式铠甲为参照,打造出了大唐自己明光铠。

    没错,就是系统奖励的款式。

    不过将作坊打造出来的明光铠,要比系统出品的重上十五斤左右,防御力也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