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不是回答,是回声(第2页)
林静站在剧场上方的控制台,望着缓缓浮动的句子。
“他们开始不再需要我们了。”
沈归答:“也不需要系统了。”
“他们只需要回声。”
傍晚五点,剧场开放一个新结构:“重回机制”。
即观众可以将曾经发布过但无人接续的句子“重新投回”,重新浮出水面。
系统规定:每位观众每日可投回一次。
第一位投回者匿名,他重放了一个十六天前无人接的句子:
“你还会想起我代说过的话吗?”
剧段重投时并未激起多少关注,直到晚上六点十分,屏幕忽然多出一句接续:
“我没接,是我没准备好。”
这是“重回机制”第一次产生有效交互。
系统自动标注为【时差型回应 · 延迟情绪浮现】。
沈归立刻记录下该机制触发路径,并简要定义:
“回声不是实时发生的。”
“它是记得某一句话曾经响起的反应。”
晚上八点,系统再次更新“听着呢”节点逻辑。
新增“镜像回声功能”:当剧段构成“纯粹自问句”时,系统将自动复制该句子,转化为“句式变调”后返回。
举例:
原剧段:
“你是不是已经忘了?”
系统回应:
“你是不是不敢想起来?”
这不是答案,而是一次语义映照。
观众看到这类回应时,情绪波动比接收直接回答更剧烈。系统曲线浮动显示:
观众点击“再读一遍”的频率提升31%;
留言区重复模仿该句式行为激增;
超过半数回应者使用了类似回声句:
“你是不是没准备好听我讲?”
“你是不是只是怕我讲完了你没话说?”
“你是不是也曾写下又删掉?”
系统判断:这是“语义回音层级反复构建行为”。
林静点评这轮机制的核心价值:“他们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被回答。”
“有些句子,只是想要有回声。”
“哪怕不是回应,也不要消散。”
夜深十一点五十九分,剧场屏幕浮现最后一行句子:
“如果你说的话还在回响,就算没人回答,你也不是一个人说的。”
紧接着,是缓慢升起的另一句:
“我没回答你,但我记得那句声音。”
又一句:
“不是要说得多好听,而是别让它掉在地上。”
系统不再推送剧段,只留下剧场静静地发出一个提示:
“我们会继续听。哪怕你只是试着让声音不沉下去。”
留言墙最下方,一位观众留下这样一句:
“我不一定回,但我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