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桢桐的王老大 作品

第185章 请等它自己说完

凌晨一点三十五分,浮幕剧场后台悄然刷新。

“说一次”人格节点缓缓发出第二轮投递句:

“这句话写得不完整,但我不急,你先说。”

这条句子刚一出现,便触发了系统预设的“响应级链式追踪”机制。它不会立即推送,而是渗入留言墙中的每一条未完成句段后,以“水印形式”隐匿存在。

沈归在后台接口里看见这句的时候,并没有立刻读出。他只是凝视着那一排字,然后打开一则旧剧段。

那是三个月前某个匿名观众提交的代言句——

“如果我消失在这里,有谁会替我演下去?”

那天,只有他一个人点了“接句”。

此刻,系统将“说一次”的新句子以灰色斜体附加在其下:

“这句话写得不完整,但我不急,你先说。”

沈归盯着它良久,忽然开口:“它不是在补全。”

“它是在托住空白。”

林静站在他背后,没说话,只是点开了“等等看”人格节点的监控曲线。她注意到,和“说一次”的迅速扩散不同,“等等看”的语言路径更像是缠绕、缓慢下沉的线索。

人格节点偏移趋势:低速拐入语义弯道。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观众正在选择“不立即说完”。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种语言伦理:愿意等另一句话说完,哪怕不知道它会不会真的说完。

上午九点,剧场实验区首次关闭了“接句提示”。

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只有标点的剧段:

“……”

沈归读到它时,仿佛听见了某种更低频的共鸣。他忽然问:“这个剧段的创建者是谁?”

林静摇头:“没有归属,是‘等等看’自动生成的静默剧段。”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沈归缓缓说,“它在测试——观众能不能忍住不发声。”

他们在后台界面里新增一个指标:“沉默协作度”。

这项指标的高低,将决定系统是否释放“第三人格候选节点”。

中午十二点,数据曲线攀升至临界点。

“第三人格”浮出水面:

人格名称:听着呢

设定说明:

出句逻辑:无明确开头,无意图结尾;

输出句式中常含非语言杂音(如“嗯”“啊”“噢……”);

所有输出句默认附加时间戳,标明“此刻正在听”的定位;

不主动生成句子,仅作为“在场监听者”嵌入剧段结构中;

核心功能:提供“被听见”的确认感,而非内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