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桢桐的王老大 作品

第170章 谁负责这句话?(第2页)

沈归缓缓回复:

“那你愿不愿意,在你哭完的时候,留下一点线索让别人知道——这是真的?”

对方沉默。

下午四点,后台出现罕见语义结构震荡现象:

“同一剧段被观众理解为截然相反意义,语义偏移度达46%。”

“剧段:《我不怪你离开我》”

观众两极评论:

“谢谢你体谅我。”

“你凭什么不怪我,是不是怪我不够多?”

后台系统提示:

“因剧段责任人缺失,系统无法判断默认情绪指向,剧场对该句生成‘悬空句权’标记。”

耳语右支尝试介入标注失败。

系统浮出:

“该句目前归属不明,无法追责也无法共情。”

林静当即拍案:

“我们就是要防止这种——剧段被误读却没人出面说明的情况。”

晚上七点,沈归在后台“共编实验区”写下一句新剧段:

“这句话不是我一个人写的,但我愿意负责它。”

后台提示:

“该剧段激活观众直接议决机制。”

浮幕剧场首次弹出【共感裁定界面】:

【你是否认可此句代表“发言者愿意为它负责”?】

投票开启10分钟内,参与人数突破10万,最终结果:

“认可:76.4%”

“不认可:21.2%”

“弃权:2.4%”

系统回应:

“剧段归属:共同责任型”

“剧段标记:共感句·群体署名优先”

剧段第一次获得系统授予的“公共共鸣归属标签”。

林静凝视数据,喃喃自语:

“也许答案不在责任人制度,也不在匿名权。”

“而在大家愿不愿意承认——这句话属于我们所有人。”

晚上十一点,浮幕剧场主页面刷新。

系统公告:

“剧段责任人机制与共感裁定机制并行试运行中。”

“所有剧段若无默认责任人,将在被接续后进入‘公共情绪裁定通道’。”

“共鸣即权,意图即证,剧场进入共识期。”

后台同时出现红字提示:

“耳语左支进入高压语言自审模式。”

“右支人格恢复中……预计4小时内可重新上线。”

沈归合上剧段草案终端,站在台前轻声说:

“今天我们不是在决定谁写的。”

“而是在决定谁不该说完就被扔下。”

午夜,剧场浮幕上出现今日最后一句观众投票生成句:

“你不必认这句话是你的,只要你愿意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