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0 章 大学之道(第2页)
……
顾远山对于这一切都没关注,知道刘慧安不打扰自己了,更是一心沉在学习中。
《大学》一书篇幅不算长,顾远山大致将全文看了一遍,知其大意,又将核心段落标注出来,尝试着背诵。
至于为何不继续深究其含义,自然是因着夫子还未教过,顾远山怎么理解都是字面的、浅显的,浪费时间的。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半日功夫,对其自是“初见”,而“深见”则需要夫子指导下日积月累,远不是一个下午就能做到的。
不知不觉中,外面传来了下课的敲梆子声。
顾远山顿时回过神来,收拾了东西,就准备回去。
“天哪~我还没抄完!”祁云照欲哭无泪。
魏清然笔耕不辍,没有停歇。
刘慧安高兴地看着顾远山,“远山,你要去吃饭了吗?一起吧?”
面对这样
的邀请,顾远山条件反射拒绝:“不了,我先回书舍练字,晚些时候再去吃饭。”
听了这话,刘慧安自是一阵失落。
顾远山则松了一口气,提着东西就赶紧离开。
……
顾远也并不是骗刘慧安,他本就打算回书舍练字。
毕竟学堂放学还算早,他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练字,等练完字,再去吃饭也来得及。
见字如其人。在前世,若是字写得好,自是加分项。但在古代科举制度下,练字对于学子而言绝非“锦上添花”,而是与学业、功名挂钩的“硬功夫”。
字写不好,文章再好也可能落榜,这是科举取士的“隐形门槛”。
科举考试对书法的要求近乎苛刻,甚至形成“以字取人”的潜规则。虽说乡试、会试、殿试都会采用“糊名誊录”制度,遮盖考生姓名,由专人抄录答卷。
但是,誊录官也会如实反映原卷书法优劣。若是遇到字迹潦草、笔画不清的答卷,即使内容尚可,也可能因为“卷面不洁”被降等,严重者首接淘汰。
昭明王朝对于科举的字体没有硬性要求,只一个,用楷书即可。
对于这个,顾远山自是感激不己。毕竟他记得前世了解过的,科举为了保证卷面统一,催生了规范工整的“馆阁体”,要求字体方正、笔画均匀、结构严谨。
学子若写不好馆阁体,即便经义精深,也难以进入考官视野。
例如清代名臣曾国潘早年曾因书法不佳,曾多次乡试落榜,后刻意练习馆阁体,才得以中举。
除了对科举的影响,一手好字更是文人的“门面”,关乎社交与声誉。对于日后的交往日常,书信往来,一手好字更是能赢得友人尊敬,甚至能得到师友引荐……
总而言之,对于学子来说练得一手好字,不仅是科举应试的“敲门砖”,也是文人身份的“通行证”,更是修身治学的“修行课”。
它绝非单纯的技艺训练,而是与学业、功名、社交、修养深度绑定的“必修课”——字的好坏,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学子的人生上限!
顾远山自知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不想受限于字迹困顿,更该勤奋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