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3 章 浅读《论语》(第2页)

所以面对沉默寡言的沈叶初,顾远山难得冲他笑了笑。

面对顾远山的善意,沈叶初一愣,最后也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目送沈叶初离开,顾远山心里有些许紧迫感。

他能超过别人,靠的不只是前世的记忆,还有成年人的自制力。读书是苦事,许多有天赋的孩子都坚持不下去。他想着,靠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定可以笨鸟先飞,越过学堂众位学子,成功考上秀才,踏上科举之路。

如今看到同样勤奋的沈叶初,他这才意识到,若是学堂的学子都如同他们这般,却都考不上秀才,这到底是科举难度太强了,还是云梦县的师资力量太薄弱了?

想到这里,顾远山使劲甩了甩头,将这样丧气的想法抛出脑后。

人们对于自己没试过的事物,不是过于轻视就是过于畏惧。

不管是因为什么,自己都不能泄气!

只要将书读烂,念透,下场试一次,就知道自己与他人科举的差距了!

……

重新振作起来的顾远山,回屋点了一盏油灯,就拿起昨夜拆分出来的那本崭新的《论语》看了起来。

他也不知道夫子今日要教学哪些内容,只能随机拿一本出来看看。这《论语》他己经

学了许久,相比其他的,自然是熟悉许多。

《论语》作为“西书”之一,自是不同凡响。这本书一共有20篇,大约1.5万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

要是以“通读全文、掌握核心篇章和基本含义”为目标,逐篇疏通文字、理解字面含义,背诵重点章节《学而》《为政》《里仁》等,每日投入1-2个小时,需要差不多半年才能完成首轮通读和基础识记;若是想要熟练背诵核心篇章,可能延长至1年左右。

顾远山学了快要一年,也才将将完成基础识记,至于背诵全文,还差了些时日。

这《论语》单是死记硬背太过浅显,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学完”,而在于“学透”与“践行”,每一次重读都可能有新的收获。

若是想要理解思想内涵、结合语境分析、关联现实应用,则需要长达数年至数十年。要深入了解,首先就得结合历史背景,例如春秋时期社会变革、孔子生平,来理解篇章的主旨。

首先便是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例如“仁、礼、中庸、教育观等。

其二,便是对比不同注本的解读差异,例如朱熹《论语集注》、何晏《论语集解》等。

其三,得联系现实生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践行。

常读常新。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孝悌”“君子”“为政”等概念的理解会因阅历加深而有所不同,历代大儒对于这本经典自然是秉承着终身学习的态度。

当然,如今这些对于顾远山来说还是太过遥远。他如今的主要目标是为着应试,“浅尝辄止”便可。等日后有所成就,再来“登堂入室”“融会贯通”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