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说官话(第2页)
这里的官话己经很普及,走到镇上,说官话的人许多,村里他也经常说。
但村子里其他人说的可不是正宗的官话,会有些口音,就连顾远山,平日里说的也是地方语言,背书的时候倒是背的自己教的官话。
由此可见,侄孙儿对于语言这方面还是有些天赋的。
顾远山点点头,心里庆幸。
昭明帝改了官话,倒是方便了他,不然从头学起完全不熟的话,指定得费一番功夫,说不准神童的名号也因此被拆穿。
“接下来,课堂上我都是用官话与你交流。”见顾远山点头,他继续道,“你可知,第一天来学堂,夫子一般都会教些什么?”
说完,也不等他回答,继续说:“若是其他人,夫子一般都是拿出《三字经》教他们读一遍,然后解释一遍,最后再写一遍……不过,你不一样,你会背了,夫子就先给你解释其中意思,等你理解了,再教你写字,你有没有异义?”
若是普通学生,他才不会问他们意见,自己是夫子,是可以主宰他们的课业的存在。
顾远山不一样,他天资出
众,要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内容来讲解,就是耽误了他。
加强教学内容,一步一步试探,知道他接受知识的极限在哪里,就能更好地发掘他的潜能。
顾远山乖巧点头,“夫子,您安排就好,远山会好好学。”
顾海生微微颔首,看着顾远,说道:“把你的《三字经》拿出来。”
见顾远山从书箱拿出书,顾海生才缓缓开口:“何谓‘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便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根基,此句源自孟子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主张人的天性天生具有善良的根基,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顾海生说着性善论,又延伸至荀子的性恶论,将两者进行了一番比对,接着又提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若人性本善,为何需要教育?
答曰:因性相近,习相远。
先天本性相近,但后天环境、教育、行为、习惯,会使人差异显著。从而提及教育的作用,唤醒本善之性,去除后天污染,如“苟不教,性乃迁”。
师长需以身作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善的言行激发学生本性之善,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通过教育回归先天本善,达成“修身”,如《大学》“明明德”,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基本礼仪入手逐步培养内在德性,如“孝于亲,所当执”“悌于长,宜先知”。
顾远山不由坐首了身子,听着顾海生侃侃而谈。
虽然前世他也基本知道《三字经》的大概含义,但并没有了解如此之多,倒是觉得大爷爷的童生考得确实是没水分,实至名归。
从一句“人之初”延伸的不只是《三字经》一本书,还囊括了“西书五经”的内容。
顾远山暗暗佩服,同时也在心里下定主意:
好好学,争取比大爷爷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