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朝廷来使 上
就在周文全力整合秀州,加紧各项建设,特别是那座位于秘密岬角的“盘古”工程紧锣密鼓进行之时,一支来自东京汴梁的队伍,正慢悠悠地朝着江南水乡而来。~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
为首的正使,乃是礼部郎中李若愚。此人年过半百,自诩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实则是个食古不化、迂腐不堪的老学究,平日里最重繁文缛节,最讲君臣纲常。
副使则是一位名叫赵景明的宗室子弟,三十出头,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平日里眼高于顶,鼻孔朝天,一心想借此机会捞取些“招抚反贼”的功劳,回去也好在官家面前露脸。
他们一行数十人,带着宋徽宗“恩威并施”的口谕,以及一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绸缎、玉器等赏赐,浩浩荡荡,仪仗俨然,仿佛不是去招安,而是去巡视自家藩属。
然而,当他们的官船驶入杭州地界,特别是进入钱塘县境内后,李若愚和赵景明脸上的倨傲与轻松,便开始一点点地龟裂。
“李大人,您瞧,那岸边……那是什么灯?竟如此明亮,夜晚亮如白昼!”赵景明指着远处码头上矗立的几座高塔,塔顶射出雪亮的光柱,将整个码头照耀得如同白日,远胜过他们所见过的任何灯笼火把。
李若愚眯起老眼,扶了扶头上的官帽,也是一脸惊疑:“古籍中曾载有夜明之珠,莫非此地竟有如此巨型的夜明珠不成?或是……妖人作法?”
随行的官员们也是议论纷纷,指指点点。-k/u`n.l,u^n.o*i*l,s\.¨c·o+m·
越往杭州城靠近,他们所见到的“奇景”便越多。
河道两岸,不时可见一些穿着统一蓝色制服的人员,指挥着民夫修缮堤坝,挖掘沟渠,一切井井有条,效率惊人。这些“官员”与他们印象中那些懒散拖沓的胥吏截然不同,个个精神饱满,行动干练。
偶尔,他们还会看到一些奇特的“铁鸟”,发出低沉的嗡鸣声,在半空中盘旋巡逻。那些“铁鸟”无翅无羽,却能自由飞翔,看得船上众人心惊胆战。
“妖术!定是那周文所使的妖术!”一名胆小的官员颤声道。
李若愚嘴唇嚅动了几下,想斥责几句“子不语怪力乱神”,但看着那些在头顶掠过的“铁鸟”,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心中那套“圣贤之道”构建起来的世界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待到官船终于在杭州城外的码头靠岸,他们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瞠目结舌。
宽阔平整的码头,完全由一种灰白色的坚硬材料铺就,与他们所知的任何石板路都不同。码头上,吊装货物的机械发出低沉的轰鸣,巨大的铁爪轻松抓起沉重的货包,精准地放到马车上。·卡¨卡′晓/说`惘` ·最*新!章,結~更′辛-快*往来穿梭的,除了身着蓝色制服的“官员”,还有许多同样穿着统一服装的“工人”。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却不见以往常见的污秽狼藉。地面干净整洁,两旁甚至栽种了行道树。更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店铺和民居的窗户,竟然镶嵌着透明如水晶般的“琉璃”,将屋内情景映照得清清楚楚。
“这……这还是杭州城吗?”赵景明喃喃自语,他几年前也曾随父辈来过杭州,印象中的杭州虽然繁华,却也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潮湿与些许杂乱。眼前的景象,却仿佛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李若愚脸色凝重,一言不发。他意识到,此行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个周文,绝非寻常草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