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夜晚行动

    梆子敲过三更时,娄家老宅后门的铜环被轻轻叩了三下。

    娄晓鹅攥着斗篷的系带,指节泛白。

    门轴“吱呀”转动的瞬间,凛冽的寒风卷着雪沫子灌进来,吹得她鬓角的碎发贴在脸颊上。

    老周带着四个汉子站在阴影里,每人肩上都扛着个樟木箱子,箱角包着铜皮,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大小姐,按您说的,把瓷器都垫了三层棉纸,

    字画用樟木匣子装着,防潮的石灰也备足了。”

    老周的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粗哑却沉稳。

    他脸上的刀疤在阴影里若隐若现。

    那是早年护着娄半城跟劫匪拼命时留下的,也是娄家最信得过的人。

    娄晓鹅点点头,往巷口望了望。

    正月的深夜,胡同里空无一人,只有风卷着积雪打在墙根,簌簌作响。

    “出巷左转,记得郊外那边芦苇荡吗?

    已经有人在那儿备了车。”

    她从袖袋里摸出个油纸包,塞进老周手里:

    “这里面是特殊情况要用到的东西,必要时......别舍不得。”

    老周捏了捏油纸包的厚度,心里有数。

    闷声应道:“您放心,天亮前准到仓库。”

    他朝身后的汉子递了个眼色,五人扛着箱子悄无声息地融进夜色,脚步轻得像猫踩过雪地。

    娄晓鹅关上门,后背抵着门板滑坐下去,胸口剧烈起伏。

    斗篷下的衣襟早已被冷汗浸透,刚才老周扛的箱子里,光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就有六件。

    还有那幅被爷爷视若性命的《富春山居图》残卷,此刻正躺在最底下的樟木匣子里。

    “歇够了就起来吧,还有东西要清点。”

    娄半城的声音从廊下传来,他手里提着盏马灯。

    昏黄的光晕在青砖地上投出个晃动的圈。

    老人穿着件貂皮坎肩,却掩不住佝偻的背。

    这几天为了清点物件,他几乎没合过眼。

    娄晓鹅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灰:

    “爸,第二趟让谁去?”

    “让老刘带队。”

    娄半城吹了吹灯芯,

    “他跟了我二十年,人也仗义。”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西厢房的方向。

    “那些金银细软,你亲自点一遍,别混了标记。”

    “嗯,知道了爸!”

    西厢房里,二十几个紫檀木匣子堆在墙角,每个匣子上都贴着红纸条。

    写着“东”“西”“南”“北”。

    这是娄家的暗号,分别对应不同的藏匿地点。

    娄晓鹅蹲下身,打开标着“北”字的匣子。

    里面码着几十根金条,每根都裹着棉纸,压得结结实实。

    “这房间的东西要是被搜走,咱家至少一半家底就没了。”

    娄晓鹅指尖划过金条,冰凉的触感让她打了个寒颤。

    她想起小时候,父亲打开这个匣子给她看。

    说这是“娄家的底气”,没想到如今却要像偷鸡摸狗似的藏起来。

    “家底没了可以再挣,人在就有指望。”

    娄半城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端着碗姜汤。

    “喝点暖暖身子,下一趟该搬多宝阁了。”

    那座紫檀木多宝阁是娄家的传家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