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唐朝女友 作品

第 294 章 琼林宴上风波起(第2页)

    司马光摩挲着腰间磨旧的鱼袋,神色平静,目光深邃。

    他微微沉吟片刻,淡淡道:“范仲淹二十三岁写‘不以物喜’,少年意气终究需岁月沉淀。”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沧桑的智慧。

    韩相公微微颔首,似是认同司马光的观点。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诗稿上,心中暗自思索着这两位新科进士的才华与未来。

    就在这时,富弼突然击节赞叹:“好个‘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他的声音高亢而激昂,惊得池中锦鲤跃出水面。

    只见苏轼醉眼迷离地提着半幅残卷,墨迹顺着宣纸滴落池中,竟引得十余尾金鲤争相吞食墨渍。

    晏殊抚掌笑道:“古有薛涛笺,今见子瞻鲤,当浮一大白!”

    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欣喜,举起酒杯,向苏轼示意。

    众臣纷纷举杯应和,一时间,水榭中欢声笑语不断。

    然而,徐坤的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他面前三十首精心准备的贺诗,在苏轼即兴挥洒的狂草前显得如此匠气。

    更可恨的是那徐子建——这个八岁就被嘉佑帝钦赐文林郎的"神童",竟还在齐王案前从容授业,仿佛满堂喧嚣与他无关。

    宴席开始后,嘉佑帝给进士们赐酒,徐子建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福康公主带着一股淡淡的西域贡品蔷薇水香气,缓缓走近徐子建。

    她身着一袭华丽的宫装,衣袂飘飘,宛如仙子下凡。

    她的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眼神中透着一丝好奇与狡黠。

    福康公主带着妹妹福安公主走到徐子建案前,鎏金护甲轻轻划过他案上未动的蟹八件,轻声说道:“徐状元莫不是嫌琼林宴的螃蟹不如登州肥美?”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银铃般动听。

    福安公主看着徐子建那俊秀的容颜,不禁微微一怔,耳尖泛起一抹红晕。

    “大公主何出此言?”

    徐子建微微一愣,抬起头来,看向两位公主。

    他连忙起身,微微行礼,说道:“公主殿下谬赞,琼林宴上的珍馐美馔,皆是世间难得的美味,臣岂敢嫌弃。”

    “哼!你都好久没进宫找我们玩了!

    莫不是,光惦记着你那盛姑娘!

    忘了我家妹妹?”

    福康公主轻轻一笑,突然倾身低语:“父皇说你在策论里夹带私货,那首‘山外青山楼外楼’……”

    她的声音极轻,只有徐子建能听到。

    徐子建心中一惊,脸上却不动声色。

    他微微皱眉,低声说道:“臣所写之诗,皆是心中所想,并无他意。还望公主殿下明察。”

    “是吗?那你回头可要记得回头去宫里教我们写诗哦!”

    福康公主微微点头,似是相信了他的话。

    她直起身子,轻轻瞥了他一眼,然后带着福安公主转身离去。

    福安公主似乎有些不舍,想要多看徐子建一眼。

    福康公主在她耳边小声骂道:“傻妹妹,人家有未婚妻了!”

    ……

    就在这时,司马光突然出列,他的神色严肃,腰间玉圭撞在柱上铿然作响。

    他高声说道:“臣请奏!徐状元既受天恩钦点三元,值此琼林盛典却藏拙避战,岂非辜负圣心?”

    他的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水榭中引起了一阵骚动。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徐子建,有的露出好奇的神色,有的则是带着一丝期待。

    文彦博闻言皱眉,他的目光落在司马光的袖中,竟露出半截韩相公府上的洒金笺。

    他心中暗自思忖,这位向来稳重的御史中丞,今日为何突然发难,莫非背后有什么隐情?

    韩党和司马光难道商量好要对付徐子建?

    徐子建望向池中吞墨的游鱼,心中思绪万千。

    “树欲静而风不止!难得想要低调一下都不行!罢了看来这司马光是盯上我了!”

    身后传来程颐的冷笑:“沽名钓誉之辈。”

    徐子建恍若未闻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他的手微微一顿,握着笔的手紧了紧,墨滴在澄心堂纸上晕开点点梅花。

    福安公主踮脚偷觑,眼中满是好奇。

    她看到徐子建微微沉吟片刻,然后挥笔而就: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水榭中突然寂静无声,众人都被这首诗所震撼。

    唯有欧阳修手中的茶盏坠地,发出清脆的响声。

    老学士颤巍巍地捧起诗稿,望着那“万般皆下品”四字,老泪纵横。

    “庆历二年,范文正公改革科举时……”欧阳修的声音颤抖,带着几分感慨与激动。

    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当年,范仲淹力主改革科举制度,希望能选拔出真正有才华、有品德的人才。

    嘉佑帝突然起身,他的动作之猛,竟将九龙玉佩撞碎满地月光。

    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扫视着众人,大声道:“来人!将这首诗刻在国子监明伦堂!”

    他的声音威严而有力,在水榭中回荡。

    他深深望向垂首的青年状元,目光中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徐卿可知,你这‘满朝朱紫贵’,把朕的宰执们都骂进去了?”

    韩相公与申屠行对视一眼,同时看到彼此眼中的惊悸。

    他们深知,这首看似童稚的小诗,分明暗合着新政派“明黜陟、抑侥幸”的主张。

    徐子建看来真的不能让他留在汴京了,庆历年间的变法可是历历在目,如今大周朝廷可是经不起这么一场动荡。

    倒是三司使王安石看向徐子建眼中带着一丝闪光。

    这徐状元挺有意思的,听说济州那边大治和他有莫大关系。

    回头有空带上自己的《青苗法》和他探讨一番。

    池畔柳枝轻拂过徐子建染墨的衣襟,微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淡淡的花香。

    今夜之后,这抹墨色终将晕染整个大周朝堂,一场新的变革,或许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