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唐朝女友 作品

第 385 章 夜不收(第2页)

    辰字队的队员们换上了西夏军的服饰,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接近西夏军营。

    他们的脚步轻盈而稳健,仿佛是融入黑夜的幽灵。

    当来到距离营寨不远处时,张虎示意队员们停下,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只见营寨外巡逻的西夏士兵间隔有序,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张虎深吸一口气,从怀中掏出一只特制的神火飞鸦。

    这是徐子建手下沈括改良的火器,以竹篾为骨架,外糊纸鸢,内装火药,射程2里。

    当火药飞到预定位置时候会发生爆炸,飞鸦挂载的装有猛火油的罐子会会点燃方圆十米左右的物品。

    白天,张虎和手下的夜不收队员已经通过望远镜,探查到西夏人的粮草存放在营地的西北方向。

    他点燃引信,猛地将神火飞鸦抛向空中,那神火飞鸦宛如一只展翅的火鸟,朝着西夏军的粮草堆飞去。

    紧接着,其他队员也纷纷抛出神火飞鸦,一时间,天空中满是闪烁的火光。

    神火飞鸦准确地落在粮草堆上空,瞬间燃起熊熊大火,火舌迅速蔓延,照亮了整个营寨。

    西夏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呼喊着前来救火。

    而此时,丑字队早已潜伏在禹藏花麻的营帐附近。

    李猛握紧手中的长剑,带着队员们如离弦之箭般冲向营帐。

    营帐内,禹藏花麻正皱着眉头看着地图,突然听到外面的喧哗声,心中一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李猛等人已经拿着手弩冲进营帐。

    咻咻咻!

    十几支毒箭飞向禹藏花麻。

    禹藏花麻毕竟久经沙场,反应极快,他迅速在地上打滚躲开大部分毒箭,随后抽出腰间的佩刀格挡。

    “来人,有刺客…”禹藏花麻高声呼救支援。

    营帐内顿时刀光剑影,喊杀声四起。

    禹藏花麻的护卫们也纷纷赶来支援,但丑字队的队员们个个身手矫健,以一敌多,毫不畏惧。

    眼看杀不了禹藏花麻,丑字队的夜不收也不恋战,准备撤退。

    夜不收守则,事不可为,以保全自身为先。

    “第一伍用轰天雷,炸死这贼酋…”

    “第二伍掩护后撤…”

    李猛下令道。

    轰隆!轰隆!轰隆!

    数声爆炸声响起!

    西夏军主帅禹藏花麻营寨被震天雷炸飞,那震天雷巨大的爆炸声如惊雷般响彻夜空,营帐瞬间被炸得粉碎。

    与此同时,西夏军的粮草被烧了一大半,火势借着风势越燃越旺,整个营寨陷入一片火海。

    失去了营帐和粮草的西夏军顿时陷入混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恐惧在军营中迅速蔓延,最终引发了营啸。

    无数西夏士兵在混乱中互相践踏,死伤无数。

    混乱中,西夏主将禹藏花麻捂着被夜不收射伤的肩头,面色阴沉如铁,强撑着指挥残部救火。

    此时,吐蕃合谷族首领土龙巴早已在兰州城头观望多时。

    他目光如炬,见西夏军营陷入混乱,心中大喜,立刻转身对身后将领们喝道:“时机已到!西夏贼军自乱阵脚,正是痛击他们的绝佳时刻!”

    随着他一声令下,号角声骤然响起,城内数千合谷族精锐迅速集结。

    他们跨上战马,手持弯刀,如潮水般涌出城门,朝着禹藏花麻的军营疾驰而去。

    马蹄声如雷,合谷族兵马转眼便杀到西夏军营前。

    此时的西夏士兵,有的在拼命救火,有的还在寻找失散的同伴,毫无防备。

    土龙巴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大声喊道:“杀!为死去的族人报仇!”

    话音未落,他便一马当先,冲入敌阵。

    合谷族战士们紧随其后,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天。

    西夏士兵们惊慌失措,仓促应战,但军心已乱,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合谷族战士们越战越勇,弯刀所到之处,西夏兵纷纷倒下。

    混战中,数千西夏兵命丧当场,鲜血染红了土地。

    禹藏花麻见势不妙,强忍着伤口的剧痛,奋力挥舞佩刀,试图稳住军心。

    然而,他身上的伤口不断渗血,体力渐渐不支。

    就在这时,一名合谷族勇士瞅准时机,拍马冲来,一刀砍在禹藏花麻的手臂上。

    禹藏花麻惨叫一声,手中佩刀险些掉落。他知道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咬牙下令:“撤!速速撤回西使城!”

    在残部的拼死护卫下,禹藏花麻带着剩余的士兵,丢盔弃甲,狼狈地朝着卓罗和南军司的西使城逃去。

    合谷族战士们站在军营前,望着西夏军远去的背影,发出阵阵欢呼。

    …

    嘉佑六年八月十八日。

    正在筹备市贸司的徐子建收到东厂密探传来消息。

    “兰州城下,西夏军主帅禹藏花麻重伤,两万西夏军被兰州土龙巴突袭下,伤亡过半,退回西使城…”

    徐子建收到消息大喜,当即下令。

    “辰字队和丑字队每人赏金百贯…”

    “另外通知夜不收另外三队人立刻动手。”

    “我要西寿宝泰军司,韦州监军司,南地中监军司,三个军司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