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吏 作品

20.15 是她先出了轨还是你先劈了腿?

    01

    五年前,郭氏摔伤,郭大伟对外称其怀孕流产,此后便不能生育;

    一年前,邻居发现郭氏夫妇开始频繁吵架,甚至动手;

    八、九个月前,街坊听到有一妇人去陈莲儿家大闹,说她抢了自己男人;

    与此同时,或这之后不久,郭坊邻居看到郭氏与一男子过从甚密;

    大约半年前,郭氏失踪,被猜测与该男子私奔;

    三个月前,郭大伟与陈莲儿同居。

    宋连把几张纸铺开用浆糊贴在公堂一面墙上,又将陈莲儿与那男子的画像贴在墙纸中间,围绕二人展开了上述时间线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甲丁,你见到那个陈莲儿本人,觉得她身高有多高?”

    甲丁回忆了一下:“与郭大伟站在一起时,到郭大伟耳畔?”

    宋连大致心算一下,在陈莲儿画像旁写了个“≈170”。

    “你刚才说,据邻居回忆,那俊美的男子比郭氏高出一头。”他又在那男子画像上写了同样的“≈170”

    他再问甲丁:“现在看出什么了?”

    甲丁挠头:“二人身高差不多?”

    宋连摇头,将两副画像取下来,对光慢慢叠在一起。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抛去一男一女,发型、衣着各不相同,两张画像的眉眼、鼻型、嘴型竟然十分相似,几乎重合在一起!

    “妆容、画家的笔触,都会产生一些误差,但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皮囊可以改变,但骨相不能。同一个人的五官无论如何描画,有一些特性是不会改变的。”

    甲丁看着那重叠的面容,和“≈170”的身高,恍然大悟。

    这次发出的是“啊!”的感叹。

    02

    “郭氏摔伤可能并不是单纯的意外,她明明没有怀孕,郭大伟却一口咬定她流产再也无法生育。

    郭氏已经死了,真实原因只能提审郭大伟。

    但可以肯定的是,郭大伟早在一年以前就认识了陈莲儿,两人背着郭氏交往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东窗事发,被郭氏发现了。

    于是郭氏去陈莲儿住处大闹。

    接下来,事情的走向就十分奇特了。很可能在郭大伟与陈莲儿共同密谋之下,陈莲儿女扮男装,去勾引郭氏。

    至于为什么是书生打扮,这就又要说回郭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这也恰恰证明了,这个主意很可能就是郭大伟出的,因为只有郭大伟才最了解自己的妻子。

    我想,郭氏大概读过书,至少识字,她能被‘书生’吸引,必然是听得懂诗词歌赋、经学典籍的。她向往仕人阶层,因此看不上商人身份的丈夫,再加上不孕不育的很可能是郭大伟。

    老公指望不上,也不会有下一代,不但如此,还发现丈夫出轨……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貌若潘安,满腹经纶的俊美书生。

    这男子既然是为郭氏量身打造,必然戳中了郭氏的心尖,她怎么可能不动心呢?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郭氏万万想不到,她满心满意的贴心小奶狗,竟然是要她命的恶狼。

    陈莲儿伙同郭大伟杀了郭氏,将其尸体藏于祠堂石像上方,却不想被同样偷腥的卫灵秀偶然撞见,卫灵秀的尖叫引起元英才的恶念。”

    这是两起因为偷情偶然连接在一起的命案,它们本质上并无关联,却在机缘巧合下共同完成了一出“地渊祠诡案”始末。

    03

    宋连完成了他的推理,匪夷所思但又合情合理。

    只是甲丁还有不同意见:“可就我观察,那陈莲儿虽身高相符,却十分柔弱,手无缚鸡之力,更别说提起一把斧头砍人了!况且,根据陈莲儿邻居所说,郭氏‘离家出走’的时候,陈莲儿又出远门了,走了有一个多月。”

    无论当时案发第一现场在哪里,如今都不可能再找到任何有效线索,至于陈莲儿出远门这件事,则不足为信。

    “当务之急,是先找陈莲儿前来审讯。这陈莲儿能女扮男装在郭氏面前不露马脚,必然是个心思极为缜密的人。从地渊祠发现卫灵秀命案至今,已经过去数日,恐怕我们早已打草惊蛇了!”

    傅濂再次下令,差甲丁带几名衙卒前去陈莲儿家中拿人。

    04

    陈莲儿租住的地方在观桥附近,距离宣化门只有一个街区,距离地渊祠也不过几百米。

    当众人抵达时,早已人去屋空。

    到底还是晚了一步!

    衣柜、木箱都已经搬空,生活用品也都没有了,甚至连茶盏这类物件也都带走了,显然是有充分准备。

    只剩下一柄斧头,因为太重的关系不方便携带,被留在了家中。

    这斧头形状与郭氏伤口浇筑出的模具完美吻合,就连斧刃磨损的印迹都一模一样。杀人凶器十拿九稳。

    宋连下意识想翻勘验箱,里面有鲁米诺试剂可以显像斧头是否有血迹残留。可惜捞了半天什么都没捞着。

    甲丁:“宋检法,你在找何物?”

    宋连叹口气:“找我的工作搭子,我的灵魂伴侣……”

    甲丁点着头“哦”了一声,也十分遗憾地说:“李公子毕竟不在开封府当差,没理由要求他时刻跟着我们出生入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