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九皇子

    从小厮口中得知,沈之砚已在这两日,将诗武大会的各项事宜安排完毕,被其他事务缠身,是以并未留在府中。

    洛晚未在沈府的这几日,裴少川几乎是到沈府瞅一眼,发现洛晚不在,便找各种借口偷溜回去。

    今日却在沈府看见洛晚,裴少川甚是欣喜:“绾绾,绾绾,这几日你去哪了?”

    洛晚道:“母亲陪嫁嬷嬷在乡下去世,去看了眼。”

    裴少川若有所思:“不是你那位姨娘又禁足你就好。绾绾,听说京师武场已修葺完成,新增了许多设施,左右沈少师不在府内,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洛晚正要拒绝,丫鬟敲门而入:“池小姐,家主有请。”

    洛晚认真地想了一下。

    除了宫宴和柳宗拜访那日,她远远瞧见过沈墨,便再无交集。

    沈墨向来不干涉沈之砚决定,所以对于洛晚这位女幕僚兼学生,沈墨从未过问。

    沈柳两家的亲事亦是如此,沈之砚既然想要退婚,他便遂了儿子的愿。

    丫鬟道:“池小姐,请随我来。”

    洛晚走出书房,裴少川立即跟了上来。

    丫鬟大步一拦。

    裴少川向左,她就向左,裴少川向右,她就向右。

    势要死死挡住他。

    裴少川道:“干嘛?”

    丫鬟低头道:“家主只请了池小姐一人。”

    因此裴少川被留在了书房。

    丫鬟在前方领路,却并不是前往议事堂的方向。

    而是前往沈府后院的路径。

    此前三人商讨诗武大会的书房,一直是前院的普通书房。

    所以洛晚只在灯会那日,进过沈府后院一次。

    沈墨和沈之砚的住处不挨在一起,所以这条路是洛晚从未走过的。

    越往里走,巡逻的侍卫越少。

    洛晚这才明白沈墨为何要让丫鬟带她来后院,是为了避开江辞尘的眼线。

    穿过最后一个圆拱石门,便到了沈墨的院子。

    院内绿植众多,即使是冬日,依旧一副生机盎然的模样。

    然而有间与这的院内景象相悖的屋子。

    青天白日,门窗紧闭,也不点灯,死气沉沉。

    丫鬟道:“池小姐这边请。”

    洛晚道:“为何那间屋子门窗紧闭?”

    丫鬟道:“因为常年没有人住。”

    洛晚不解:“沈家主不是住在院内吗?”

    丫鬟摇摇头:“奴婢不敢多言。”

    如此,洛晚也不多问,随着丫鬟的脚步进了院内的议事侧房。

    甫一踏入,便看见端坐在高堂上的沈墨。

    他的眉眼和沈之砚十分相似,但气质却迥异。

    许是十年的质子生涯,磨平了沈之砚的棱角,因而他给人的感觉是温润如玉的翩翩君子。

    但沈墨不同,他有一股浑然天成的傲气。

    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傲也难。

    洛晚想,如果沈之砚没有去当质子,是否也会有这股傲气。

    沈墨道:“池姑娘请坐,本官有一事不解,特请池姑娘赐教。”

    洛晚道:“不敢,绾绾是晚辈,谈不上赐教,沈相问便可。”

    高堂上那人似乎沉默了片刻,接着才淡淡开口:“听闻之砚送别柳太傅那日,池姑娘特意相劝柳太傅不要退婚。”

    沈墨朝她望了过来,他含笑的神情比京师的冬夜还叫人发寒。

    顿了顿,沈墨继续道:“我不知池姑娘出于何种目的,对于之砚与柳书宜的婚事如此上心,因而特请姑娘赐教。”

    她不该来的,想轻易从阅人无数的北国首辅面前蒙混过关,比洛晚想象的难。

    从洛晚的角度出发,这事的确很难解释,但若从沈墨怀疑的角度思考,便好解释了。

    无非就两种情况,一是公事,二是私情。

    公事便上升到世家纠纷,撮合沈柳两家联姻,目的是什么。

    私情便下沉到个人关系,她掺合沈之砚柳书宜的亲事,又为了什么。

    洛晚摸不准沈墨想知道的是哪一种,她给了一个中规中矩的答案:“那日宫宴结束,柳小姐特意找沈少师谈话,女子最懂女子,我知柳小姐不想退婚。而沈少师只是缺少与柳小姐的相处,我相信他日,他们必能成为京师人人赞颂的琴瑟夫妻。”

    沈墨道:“这个理由不足以支撑池姑娘的行为。”

    洛晚抬眸道:“绾绾还有私心。母亲去世的早,绾绾在府内形同虚设,家父虽是顾氏门客,但我此前已得罪顾氏,是以,要寻找靠山。遂了柳书宜的意,促成这段姻缘是我投靠柳府的敲门砖,如此,沈少师的仕途多了柳氏的主力,便会更顺畅,作为沈少师学生的我,自然也会多一份保障。”

    片刻,沈墨道:“还望姑娘理解,毕竟池姑娘父亲是顾国公门客,池姑娘无故搅进沈柳两家亲事,难免让旁人起疑,本官也要保证之砚身边不要有二心之人。”

    洛晚道:“父母之心,自是理解。”

    沈墨道:“除此之外,请池姑娘过来,劳烦池姑娘替本官办一件事。”

    洛晚离开沈府时,才深刻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陷入党政之争。

    从她打算接近沈之砚开始,就注定,她迟早会像沈之砚一样,卷入这场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