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非台 作品

9. 80年代

    金光耀这条“潜龙”,是因为白小双才“飞上天的”!

    有一天,白小双带着一双儿女从娘家回来,突然对金光耀说起邻村老迟家的买卖。

    “听说院里有十多个工人,机器每天都嗡嗡响,皮料堆了一仓库,竟然自己能做出皮鞋来。”

    听到这话,早就做够了老农民的金光耀,又活心儿了。

    “要不咱们也开个鞋厂?守家在地,不用像开货车时到处跑,倒是个不错的买卖!”

    军人雷厉风行的态度,体现在金光耀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孩子上。虽然他对女儿宠爱有加,可对儿子金山严厉无比,走路姿势太垮,那就在院里走上五十圈,毛笔字写得歪歪扭扭,那就写完五十篇再吃饭。金山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捡来的。

    在做事儿上,金光耀更是毫不含糊,说干就干,自己家大房子大院,正好闲着也是闲着,别说十多个工人,就是五十个工人也都装的下。

    咋也是把《孙子兵法》参透了的人,装了一肚子墨水,正是到了用的时节。

    他先是去老迟家取经,迟老大是个大度的人,也听说过金老二的为人,俩人儿几顿酒下来,就开始称兄道弟上了。

    金光耀把三开门的大瓦房分成两部分,家人走最右边门,三个房间用来生活,其它七间屋都用来做鞋厂,分仓库间,工作间,烘烤间。他又借了一部分钱,把家底儿都掏空了,购置了缝纫机、打磨机、喷漆泵等机器,皮料、鞋楦、鞋带、鞋盒……这些做鞋需要用的,大大小小的材料,一应俱全,全都置办明白的。

    他又去税务局登记了个体户营业执照,鞋厂取名“双耀鞋厂”,白小双和金光耀拿到执照那天晚上,挂在墙上,左端详右端详,激动地夜不能寐。

    金光耀搂着白小双说:

    “看来啊,咱俩就是开鞋厂的命,你看啊,你名字里就带双,这不正好是一双鞋的双吗?你说咱之前咋就没合计呢!你再看我这个耀,哪双皮鞋不是黝黑锃亮的?咱俩这鞋厂名,就是天作之合,每一双鞋都闪耀,哎呀……这就是命,咱俩这名字里啊,都带着呢!”

    农村里的消息总是流通得很快。

    金光耀要开皮鞋厂的事儿传遍了十里八村,在当时还以穿千层底儿布鞋为主的村民们来说,金光耀做的这件事,不亚于把火箭送上天的难度!

    人家老迟家不一样,迟老大早些年在温州鞋厂打过工,人家那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回乡创业,人家身上带着技术呢,他把技术传给哥兄弟几个,又带出一批徒弟,那是个厉害人物。

    就连下院耿长富都觉得玄乎,自己那双三接头的方头大皮鞋,也叫“干部鞋”,那可是在城里的大商场里,花了好几十元买的。

    金光耀一个老农民,一个开大货车的粗人,自己都没穿过皮鞋,还能做了皮鞋那细致玩意?

    四五队的人都持怀疑态度,等着看他的好戏呢!

    等着金光耀从天上掉下来,啃一嘴泥,然后又接着跟他们一样,一辈子只能当个农民!

    不过金光耀这上半辈子,确实干啥啥失败。跟白小双刚结婚那阵子,养兔子,一窝兔子都得病死了;

    养鸭子,让人也给骗了。花大价钱,买回来300来只英国康贝尔鸭,果然外国种,长得都跟土鸭不一样,绿蓝色的喙,青铜色的背,浑身上下代表着高贵。

    金光耀和白小双,那金贵的,下雨了,恨不得给英国鸭子们都打上伞,生怕浇感冒了。没曾想,好不容易等到该下蛋的年龄了,却干等没个动静,找着懂行的过来一看,好家伙,300来只鸭子,一个母的都没有,鸭蛋没下上,鸭崽儿更没影了,满院子都拉得鸭粑粑,天天“嘎嘎”地叫,公鸭们又贼能上食,最后只能赔钱卖了;

    听人家说种贝母好,中草药值钱,苞米都不种了,地里全种上贝母,结果那年连着下了俩月的雨,愣是赔个血本全无。后来,他家的地里还时不时会冒出个贝母苗,开着金秋从来没见过的紫色小花,等她把这种小花采回家去,金光耀和白小双都不敢回想那时的惨况;

    再后来,听说蒜苔价格要涨,金光耀跑到省外,拉回来一车又嫩又新鲜的蒜苔,可当白小双刚在大道边上吆喝没两天,别人也拉来一车,到最后,赔本都卖不完,只得拉回家去,天天吃蒜苔,炒着吃,腌着吃,拌着吃,一直吃到金山和金秋都吃吐了,还都没吃完。

    ……

    其实,就是金光耀和白小双心里也没底,这次要再失败,恐怕连农民都做不回去了,外面欠的钱,现在住的这个大瓦房都抵不过。

    那段日子,金光耀天天顶着两个黑眼圈忙这忙那。鞋厂的厂房、机械、鞋料都准备好了,可最难搞的就是工人。

    附近会做鞋的工人太少,还好迟老大把他的工人们带出来的徒弟,介绍给金光耀,这属于“二代徒弟”了。至于他自己亲自带出来的“大徒弟”,那可是“宝贝”一样的存在,迟老大是断不肯借出去的。

    就是这“二代的徒弟”,工资也贵的咋舌,可金光耀愣是给请家去了,他就是咬着牙也要做出一双皮鞋来。

    因为鞋料里只有皮料最贵,而一双鞋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皮料,所以如何精准的裁剪皮料,又省料,又能用在恰到好处的地方,裁剪皮料这个人,必须是个非常靠谱的人。

    白小双从来都是个要强的女人,她亲自摸索着观察一张皮子哪个地方适合做鞋面,哪一块儿适合做鞋帮。

    鞋厂开业的那一天,金光耀让儿子过瘾得放了一万响的鞭炮。

    四五队的上空,从那天起,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

    白小双扎上自己刺绣的月季花图案的小围裙,用一小块纱布包上白面扎紧,拿出一张闪着黝黑光泽的牛皮,照着纸板剪成的鞋样,在皮子上面精细的扑着粉。拿走鞋样,循着粉的印记,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做鞋面用的皮料。

    皮料剪好后,经过刀片、胶粘、缝纫,下一步就是送到钉鞋楦的工人手里。他们因为常年钉钉子,手指尖缠着布,拈起一颗细小的钉子,把皮料小心翼翼地钉在木头鞋楦上,紧了,皮子会有裂口,松了,鞋又没型,这是个纯技术工种,所以工资会比别的工人高一些。

    但因为这个工种太辛苦,把手指头磨出血或者钉子扎到手,再不锤着锤着,一不留神,锤自己手指头上的情况太常见了,所以学的人很少。金光耀找的这个女工,是他坐着矿上的小火车去三井,从别的厂子给挖过来的,当然工资肯定不能少。

    鞋楦订好后,就是粘底了,把钉子都拔掉,抹上胶,粘上鞋底后用锤子敲打,而后放到烘烤间里,拿出来后再把鞋楦拔出,一双皮鞋就基本成型了。

    最后一步,是金光耀的事了。他把抛光机打开,伴随着机器的嗡嗡声,向皮鞋上喷黑亮黑亮的漆,一双闪亮闪亮的皮鞋终于做成了。

    金光耀虽然没像白小双似的,激动地流下眼泪,可当他拿到第一双鞋时,常年干农活,布满老茧的一双手,还是不受控制地颤抖个不停。

    他捧着那一双黑皮鞋,像捧着啥宝贝疙瘩似的,端详来端详去,一会儿看看鞋面的漆喷得是否均匀,一会儿又扒一扒底儿,看粘的是否牢靠。

    双耀鞋厂的鞋很受欢迎,结实耐穿是最大的特点。

    除了村民们自己过来买之外,如何把鞋往出推销,也成了金光耀最头疼的事。

    为了能建立稳定的客户群,金光耀用编织袋装上鞋,背着去附近各个县市镇推销。就这样,渐渐地回头客越来越多,甚至商场里的柜台都来他家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