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玥子 作品

第 450章 唐朝最后的荣光(第2页)

    唐朝百姓们满足了。

    被提到的几个将领,此刻的心情也各有不同。

    李德裕眼眶微红,“能够让大唐百姓少受战乱之苦就好,可惜我没办法救不了最后的大唐啊。”

    张仲武就很惊喜了,他的名字传到了后世,这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青史留名的快乐。

    石雄也一样,摸着胡子憋不住笑,“老子也体验一把在后世留名的好事了。”

    ......

    {最后再来说南诏。

    南诏国是建立在西南的政权。

    隋末唐初,在洱海周围有六个小国,其中一个叫蒙舍诏,因为在诸诏之南,也被称为南诏。

    公元653年,也就是唐高宗永徽四年,南诏开国之君细奴逻,派儿子出使唐朝。

    第四代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其他五诏,从此南诏政权正式确立。}

    这些事情,李隆基都很清楚,一点都不奇怪,只是现在和南诏的关系,也是极为僵持的,若不是安禄山的事情突然爆出来,只怕第二波大军也要出发了。

    天宝年间的大臣们也都知道大唐和南诏现在的情况。

    李世民对此后发生的这些事一无所知,不过现在知道也不晚,到底如何,以后也方便他对周边的政策。

    视频在继续

    {皮逻阁的儿子阁逻凤,因为受到唐朝地方官肆意欺压,还侮辱他妻子,愤而起兵。

    当时宰相杨国忠为了争功,不许皮逻凤谢罪请和,第二年让鲜于仲通带兵八万南征。

    阁逻凤向吐蕃请援,西洱河之战,唐军被南诏和吐蕃联军击败,死了六万。

    天宝十三年,唐朝将领李宓再次率兵七万南征,结果全军覆没。

    两次惨败,损失十几万唐军,对唐朝的兵力也有削弱,等第二年安禄山反叛,唐朝已经无力再进攻南诏。}

    其他朝代的人们也就是看热闹的态度,但唐朝百姓们都沉默了。

    第一次了解到真相,反应过来,唐人们都把杨国忠翻出来大骂特骂,这货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害死了多少将士、又让多少家庭失去丈夫/儿子/父亲。

    李世民不光骂杨国忠,还骂李隆基,若不是他心瞎,哪能用这么个烂人?    李隆基对杨国忠也是又恨又怒,当然杨国忠早死了,杨家唯一还剩下的杨玉环,也已经去到了民间,和李琩改名换姓生活。

    杜甫不好骂宫里那位,只能感慨,“也是好在这次知道了历史,一切都来得及。”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唐朝也衰弱了下来。

    大片疆域遭到吐蕃趁火打劫。

    公元777年,吐蕃和南诏联合出兵进犯西川,唐将李晟率领四千禁军大破吐蕃、南诏联军,使对方损失数十万人。

    这次的战败,吐蕃也不和南诏称兄弟国了,而是改成君臣关系,还在南诏国内收重税、征劳役,南诏对吐蕃很不满。

    南诏的丞相、汉人郑回就建议南诏王重新归附大唐。

    郑回原本是唐人,被南诏俘虏了去,还一路升职到了宰相。

    南诏王也着手准备复归大唐}

    看到这里,各朝人士也没什么想法。

    唐朝的人们倒是少不了讨论,毕竟和他们大唐关系还是很大。

    李世民看到这里还能接受,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嘛,让吐蕃少一个盟友,也是一件好事情。

    {公元788年,吐蕃出兵十万攻成都,南诏军从征,却在金沙江北按兵不动。

    公元792年,韦皋出兵攻打维州...

    看到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后,南诏王遣使归唐。

    公元794年,南诏王以助吐蕃抗击回鹘为由,诈取了吐蕃的神川铁桥要塞,夺其十六座城池...

    神川之战后,南诏成了唐朝抗击吐蕃的盟友,长达三十年之久}

    各朝代,有不少人都看得出来,如果唐朝没有表现出自己出众的实力,那南诏不可能当好这个盟友,只怕不趁火打劫都算好的。

    反正李世民现在对这周边的政权,都没什么好感了,原本温和的太宗皇帝,现在满脑子都是统一的想法。

    李隆基看着光幕,心里也在思考和南诏的关系,先看看吧,实在不行,等把大唐内部稳定了,他再把周围给端了。

    {在唐朝联合周边的绞杀下,吐蕃走向衰亡。

    之后的南诏,看到了唐朝的日薄西山,野心也在滋生。

    在公元829年,南诏军趁虚攻占成都外城,大肆掠夺珍宝、民众数万...

    公元859年,南诏王世隆即位,改国号‘大礼’,自称皇帝。

    他野心勃勃,想称霸东南亚,多次出兵侵扰川、黔、桂,掠夺大量汉人为奴...

    公元864年,晚唐大将高骈经过一年筹备,率五千将士开始反攻,屡败南诏军,平定安南。

    公元869年,不甘心失败的南诏王亲自率领大军进攻西川,再次杀到了成都城下。

    成都守军苦战三日,南诏王没能得逞。

    结果南诏王为了泄愤,将俘虏的汉人百姓聚在一起,割去他们的耳鼻。}

    各朝人士对南诏可都没什么好印象。    唐人直接怒了,若是以后陛下还和南诏交好,只怕百姓们也不愿意。

    高骈看得心烦,他本就劝陛下把南诏一举歼灭,结果偏偏那位太昏,若是遇到的是太宗,那他得少多少烦心事啊。

    被惦记的李世民,气得现在就想要御驾亲征。

    李隆基都气懵了,脸上一会儿青一会儿白,“南诏、好啊,他们果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些仇,朕记下了。”

    李亨也挺无语,要不是他爹干的好事...

    ......

    {之后,南诏军又屡次进攻西川...

    公元873年,南诏王率兵再次北上。

    高骈率领五千人在大渡河畔击败南诏军...

    公元877年,南诏王再次率兵进犯,结果再次大败,无法接受的他忧愤而死。

    南诏王倒是有野心,但是谁让他遇到的是高骈,结果自己英年早逝,35岁就死了。

    从此南诏国也失去了再次崛起的可能。

    公元902年,郑回的后裔郑买嗣,夺取了南诏政权,杀南诏末帝和南诏王族八百多人,南诏灭亡。}

    此刻的唐人们恨不得仰天大笑,一想到惨死在南诏军屠刀下的人、被南诏王割去耳鼻的人、被抓去为奴的人,南诏的结局那就是活该。

    “高将军好样的,打出了我们大唐的国威。”

    “郑回的后代也干得好,把他们灭了个干净。”

    ......

    当然骂南诏的同时,百姓们也免不了夸他们大唐的将领,都是牛人。

    【汉唐这种地方军阀割据的朝代,到了末期都是很强的】

    看着这孩子的评论,汉唐的皇帝们都乐了,虽然军阀割据他们也不太满意,但总比被别人来灭好。

    【唐朝就是稳定的时候灭人家,内乱了别人来报仇,然后又去灭别人,一直循环...】

    各时空,也有不少人觉得有道理。

    李世民却是不赞同这话,“不对,朕明明对周边友好相处,是他们自己时不时想来进犯。”

    李隆基也不赞同,他对周围挺好啊,结果偏偏这些家伙不老实。

    【这南诏、吐蕃、一个个怎么就喜欢盯着我九州大地,有本事去天竺啊】

    老祖宗们也希望他们去别的地方,结果一个个偏偏就往咱家干,这闹不闹心?

    刘彻就打算给那些匈奴赶远远的,若是老实的话,还可以留下,但看这样子,就怕给他们找到机会,万一闹幺蛾子就麻烦了。

    【不管是突厥、吐蕃、南诏,比起后面的辽国西夏可蛮横多了,要是他们出现在宋朝,宋朝早亡了】

    宋人们:...

    不是,明明在说唐朝,怎么突然提到他们了。    宋帝们心塞啊,可是偏偏有苦说不出。

    唐人们却是特别赞同这话,比起宋朝,他们大唐是真的强了不止一星半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