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野心
沈家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修路工程,也在一阵爆竹声中,正式展开。
用不起水泥,就去钢铁厂买炉渣。
高炉渣本身不要钱,请工人装车,雇货车要钱。
村支书赵长胜倒算是有点儿本事,他利用自己的支书身份,找钢铁厂的支书帮忙。
建设乡里,也是建设国家,出于大义,钢铁厂义务帮忙,车和工人都不要钱,沈家村只用支付来回的油钱就行。
但是,每天只运一百吨,差不多够铺一到两公里的路。
炉渣勉强够用,但是这个货车的油钱,对村里来说,是极大的负担。好在,可以打白条。
修路的材料有了,接下来就是补给问题。
秦梦云承诺的,每天一顿午饭。虽然只有一顿饭,但是每天一两百人,就意味着要花费三四百斤粮食。
还要有肉,就算平均一人一两肉,那也得二三十斤肉。
全部加起来,一天的伙食花费差不多要一百二十块钱的样子。
预计要修一个月,那就是四千块钱左右。
钱很多,秦梦云掏得起,但是她不能直接掏,因为不能让人觉得她真的很有钱,赚钱很容易。
所以,她在村子与城市公路对接的地方,拉起大棚,既做食堂,也是餐馆。
村外的大路,是省级公路。要离开江城,去底下的县城,这条路是必经之路。
路上的车不算多,但时不时的也总能有个几辆。
与沈家村相邻的,有四个村子,靠南的唐家村和陈家村都有钱。
他们能算半个城里人,因为土地都被收去建了厂房。
工厂征收了谁家的地,谁家就可以获得进厂的名额,从此从农民,跨越阶级成工人。
比起沈家村,这两个村子已经有不少砖瓦水泥的房子,十户里至少有五户拥有自行车。
另外两个村子靠北,且紧临大湖,耕地少,人口也少,穷得叮当响。
以公路南北为划分,唐家村和陈家村会把沈家村这边叫乡下,沈家村这边的人,自然也是“乡里人”。
成为城里人,有光荣,也有痛点,就是他们吃的菜和粮食,都需要用钱去买。
秦梦云的计划就是:以餐馆来养路。
唐家村和陈家村,两个村子加起来人口不少,如果出现一家餐馆,饭做得好吃,收费他们也能负担得起,那他们会不会来吃呢?
按照餐饮业百分之百的利润来算,只要来吃饭的顾客跟修路的工人数持平,秦梦云就可以不用额外投入。
长十米,宽三米的茅草棚子搭建起来,再用汽油桶,做二十来个炉子。
以村集体的名义,公对公,去煤厂买散煤,然后回来自己和黄土,捏煤球,成本又能压缩不少。
餐馆不炒菜,只炖汤,蒸馒头包子。
这个月份,正是挖莲藕的时节。
筒子骨藕汤,那是江城人最喜欢的一道菜,也是最隆重的一道菜。
平常,是吃不到的。
因为好的藕汤,需要炖至少两个小时。为了炖出大骨的精华,有条件的可以炖更久。
一罐好的藕汤,需要耗费大量的柴火,还需要人看着,所以在过去,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
就算是八零年代,煨藕汤也是件大事情,过年过节,有客到访才有可能吃。
待客时,端出一罐藕汤,也是相当有面子的。
既证明这个家庭富裕,也证明对客人的尊重!
二十来个炉子,就是二十来锅藕汤,顺带再蒸几炉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