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新世纪的开端第763章 知识产权纠纷
2009年初冬,上海的天空像被蒙上了一层铅灰色的纱。李阳正在慕尼黑参加工业峰会,手机突然连续震动,二十几条未读消息几乎同时弹出。法务总监老陈的语音带着前所未有的焦虑:"李总,晨星科技向法院提交诉状,指控我们的量子传感技术侵犯他们2006年的专利!"全息投影中,对方律师函的红色印章刺得人眼睛生疼。
机舱舷窗外,云层翻涌如沸腾的海浪。李阳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企业的专利数据库。密密麻麻的专利证书在屏幕上流转,2005年研发日志里的实验数据、2006年申请专利时的原始图纸,每一项都标注着精确到秒的时间戳。但他清楚,法律诉讼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较量——晨星科技选择在企业海外扩张的关键节点发难,显然是场精心策划的狙击战。
回国当天,集团总部的地下会议室灯火通明。法务团队已将对方的专利文件拆解成思维导图,红色的侵权对比线像蛛网般缠绕在技术图谱上。"他们抓着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算法不放。"律师张薇推了推金丝眼镜,"但我们有完整的研发记录,能证明技术路线完全不同。"李阳却盯着墙上的时钟:"光有证据不够,舆论战场必须同步打响。"
次日清晨,李氏集团官网首页出现一则特殊声明,附带长达300页的技术白皮书。市场部连夜制作的科普视频在各大平台上线,90后工程师小林戴着安全帽出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技术原理:"就像同样是造车,我们的发动机和他们的根本不是一个构造!"但晨星科技迅速反击,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侵权比对报告",股价应声下跌的消息登上财经头条。
法庭上的交锋堪比战场。对方律师指着投影上的代码:"这些核心算法与我们的专利高度重合,难道是巧合?"李阳的律师团队却突然切换画面,播放2004年研发实验室的监控录像——画面里,陈立峰团队的成员们围着实验台激烈争论,黑板上潦草的公式与如今的技术方案如出一辙。"法官阁下,"律师举起公证过的研发日志,"这是我们技术原创性的铁证。"
然而,舆论的天平并未迅速倾斜。社交平台上,水军炮制的"抄袭实锤"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甚至有自媒体翻出企业二十年前的旧闻断章取义。李阳看着舆情监测系统里的负面词条,拨通了陈立峰的电话:"老陈,能不能把咱们的技术演进过程做成可视化图谱?要让普通消费者都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