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洪旭(第2页)

洪旭与林习山等留守将领奋力抵抗,保全郑军物资储备。

1655年,郑成功设立六官制度,洪旭任户官,改革赋税、整顿贸易,支撑长期抗清。

他负责郑军粮饷、贸易及后勤,掌管“仁武镇”,是郑成功最信赖的文官型将领之一。

1661年,郑成功攻台,洪旭虽未直接参与登陆,但负责厦门、金门后方支援,保障粮草和兵员输送。

1662年郑成功病逝,洪旭支持郑成功长子郑经继位,联合黄安、陈永华等将领平定郑袭的夺权叛乱。

1663年清军联合荷兰攻厦,洪旭建议放弃金门、厦门,集中力量固守台湾,郑经采纳其议,完成战略转移。

1664年赴台,洪旭晚年驻守台湾,协助陈永华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奠定郑氏在台统治基础。

1666年病逝,卒于台湾,追赠“太子太师”,谥号“忠贞”,一说“武靖”。

如今看来,洪旭居然早就是在颜思齐麾下了,只是并不在与颜思齐结盟的28人之列。

“他在哪?”李国助语气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很想见一见洪旭。

“就在这片蚕场的密营里。”高贯答道。

“带我去见见他。”李国助说道。

“少东家请跟我来。”高贯立即引着李国助向山腰走去。

“这个洪旭是什么时候来到永明镇的?”

李国助问道,

“怎么不知不觉就有这么个人做了鸣岐城的守备官?”

“他是天启元年跟黄明佐一起过来的,当时是他船上的财副,”

高贯边走边答道,

“黄明佐承包工程的时候,他也在帮着管理财务。”

“永明城的工程结束后,黄明佐返回福建,”

“洪旭却没有跟着回去,还参选了鸣岐城的城镇委员会委员,”

“结果当选了守备委员,负责鸣岐城防务和民团的编练。”

“洪旭我见过,很年轻,也很有为,比我还小两岁呢。”

郭怀一突然开口说道,跟李国助一起乘船过来,见到高贯以后一直没怎么说话。

说到洪旭,他倒是知道开口了,可见对此人印象还是不错的。

比郭怀一还小两岁——那年龄就算是对上了呀!

看来这个洪旭还真有可能就是后来明郑时期的那位重臣呢。

“哦,你是何时认识他的?”李国助饶有兴趣地问道。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去年在鸣岐城郊外屯田的时候认识的呀。”

郭怀一理所当然地说道,

“他当时也在组织民团屯田,我们自然就认识了。”

“只可惜他不是万历四十四年就过来的,不然现在跟小少爷肯定都已经亲如兄弟了。”

他这话可是一点都没说错,当初李国助培养郭怀一主要也是看着他跟自己年龄相近。

而洪旭可是比郭怀一都要小两岁呢,要是1616年就跟着李国助过来,还真能被李国助当成心腹一样培养呢。

“现在认识也不迟呀!”

李国助笑道,

“十八岁就能编练指挥民团,倒是要看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